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129

第129章 萧规曹随

汉代开国名相萧何,是沛县丰邑人,最初是沛县的官吏,通晓法律。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职权保护过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等到刘邦起事反秦,萧何做他的助手督办公务。刘邦做了汉王,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经常给汉王出谋划策,在后方制定法令、规章,处理政事,供给军队粮草,输送兵员,为刘邦战胜项羽、平定天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萧何还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消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挪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经百战,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许多战功。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如今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祖打个比喻说:“打猎时,猎狗追咬野兽,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如今诸位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而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族里的几十人都随我打天下,他的功劳是谁能比得了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列侯均已受到封赏,待到向高祖进言排定位次时,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创伤70处,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而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各位大臣说得不对。曹参虽然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不小,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经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光是只身逃走就有好几次,是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在大王最危急的时刻,数万士卒开赴前线,这种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成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又是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如今即使缺少十百个曹参,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呢?可少了萧何恐怕就大不一样了吧?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功勋之上呢!所以,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高祖于是确定萧何位置为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必通报姓名,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高祖后来又加封萧何两千户,这就是因为他过去到咸阳服役时,萧何多送给他二百钱的缘故。

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如不贤能,这些房产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

萧何跟曹参一向不和,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的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做丞相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所言极是!如此,我死而无憾了!”

平阳侯曹参也是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当时在县里他们都是有名望的官吏。曹参跟从高祖,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122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二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侯、御史各一人。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多,主要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

曹参做齐国丞相时,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厚礼把他请来,向他请教治国方略。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白行安定。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里面。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加称赞,说他是贤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就让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果然派人来召曹参。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又有了隔阂。萧何临终时,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政事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任命为丞相的属官。斥退撵走了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枝末节,想一味追求虚名声誉的官吏。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都想上门来好言相劝几句。可是他们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一会儿,有人想说些什么,可曹参还让他们喝酒,白到喝醉后离去为止,使他们始终不能够开口劝涑。

曹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某官吏的房舍,房舍里整天饮酒唱歌,大呼小叫。曹参的侍从官员们很厌恶,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侍从官员们希望相国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陈设坐席,取酒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的儿子曹帘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窑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问问你父亲:‘高祖刚刚故去,我现在还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凭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窑假日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窑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您为什么要惩治曹帘?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那么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呢?”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很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擅自更改,不就很好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帘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如此清净无为,百姓才安宁免受其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