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边女儿初长成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福州长乐。五四运动的爆发,让冰心投入了时代的洪流,随后走上文学之路,其散文“清丽”“典雅”,富有韵味,她创造了“冰心体”语言。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文化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以旺盛精力和满腔热情投入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中,出版了《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寄小读者》等多种作品,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父亲名叫谢葆璋,他为心爱的女儿起名婉莹,意为谢家一颗温婉晶莹的明珠。这颗明珠,就是后来被称为“文坛祖母”的冰心。
冰心的祖上多不识字,也因不识字吃过大亏。有一年春节,她的曾祖父外出要账,因不识字,被人家赖了账,一分钱也没要回来。曾祖母听说后,一气之下上了吊,幸亏及时发现,才捡回了一条命。他们夫妻二人跪地起誓:若生儿子,定让他读书识字!最终,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成了谢家第一个读书人,由于发愤苦读,后来成了一位学问家,冰心的两位伯父也都识文断字,做了教书先生。而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年轻时深得严复赏识,推荐他进入天津紫竹林水师学堂读书,他为谢家光宗耀祖,当过清朝政府海军练营营长、海军军官学校校长。这位年轻的巡洋舰军官,曾到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也接触到了西方开明的思想。
冰心自小与海结缘。在她7个月大的时候全家搬到了上海,4岁的时候又搬到了山东烟台。自此,便开始了一段与大海长期相伴的生活。
她在《自述》里,曾生动地描写过这一段生活:“我从小是个孤寂的孩子,住在芝罘东山的海边上。三四岁刚懂事的时候,整年整月所看见的,只是青郁的山,无边的海,蓝衣的水兵,灰白的军舰。所听见的,只是山风,海涛,嘹亮的口号,清晨深夜的喇叭。生活的单调,使我的思想发展,不和常态的小女孩,同其径路。我终日在海隅山陬奔游,和水兵们做朋友。”大海和大山对她的诱惑,远远超过了一切,读书识字对她都没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即使母亲把她关在房中、父亲用马鞭吓唬她,小冰心也会想尽办法跑出去,在山海之间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大海,是冰心一位特殊的老师,甚至是她在生活和后来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海净化了她的灵魂,开阔了她的心胸,触发了她的灵感。
冰心经常随父亲在海边散步、玩耍,父亲给她介绍威海卫、大连、青岛的港湾风景、历史,告诉她这些北方港湾多数被外国人占领了,“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还给她讲解在航海中的故事,讲解军舰上的设备和生活情况,小冰心听得津津有味。
从小冰心就有独来独往的性格,胆子也很大,不怕生人。她有时跑到军营门前,新奇地摸着水兵的枪,还天真地问水兵:
“你打过海战吗?”
“没有”,水兵如实回答。
“我父亲就打过,可是他打输了。”
水兵当然知道她的爸爸是谁,这个机灵的小姑娘会把他的话传给父亲。水兵哄着她说:“你等着,总有一天你父亲还会带我们去打仗,我们一定要打个胜仗,你信不信?”
水兵的话多少年来一直在她耳边回响,海边营房的一切都深刻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1962年9月,她写的散文《海恋》,记述的就是这段童年生活,并把那里的一切比作她最初的舞台:“……这个舞台,绝顶静寂,无边辽阔,我既是演员,又是剧作者。我虽然单身独自,我却感到无限的欢畅与自由。”
辛亥革命之后,冰心随着家人回到了福州,1912年,冰心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她是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入学堂读书的女娃娃,是谢家一个引以为傲的事。1913年,父亲升任中华民国海军部军学司司长。就这样,小冰心又随着父母迁居到了北京。
在北京,冰心进入了贝满女中就读,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当时来说也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和传统的学校不同的是,学生不是读四书五经,而是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课程。陌生的环境、严肃的学校、严谨的课程、竞争激烈的同学……一切都让冰心无所适从,而第一次月考不及格的成绩,更是让她大受打击,一度心灰意冷。后来,冰心慢慢地与同学相熟识,在他们的帮助下,冰心的课程逐渐赶了上来,除了数学,她的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作文更是她的强项,曾考出过120分的高分。与此同时,枯燥的校园生活也变得生动了许多:她发现表面上刻板的同学们其实很淘气,她们既会因冰心的本名叫她“小婉儿”,也会因为她的烟台口音而叫她“小侉子”……就这样,冰心在基督教义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了起来。她说:“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学生时代形成的爱,影响了她一生,这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立志踏上文学路
1918年夏天,冰心以优异成绩从贝满女中毕业,冰心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父亲曾鼓励她说:“古人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
然而,冰心成为医生的梦想终究也没能实现。
五四运动的爆发,让冰心投入了时代的洪流,她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参加了北京女学界联合的宣传工作。她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连在了一起。冰心曾说过,正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风起云涌的爱国学生运动,使冰心激动不已。在这股热潮的激荡下,冰心的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发表在了1919年8月的《晨报》上,《两个家庭》首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在《两个家庭》中,冰心通过深入地刻画和生动地描写,以及运用对比的方式,触及了妇女解放和家庭等问题,描写了摧毁旧家庭、建立新生活的社会期望。之后,冰心又发表了小说《斯人独憔悴》。在这篇小说中,表面描写的是在反帝运动中父子的矛盾,实则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矛盾,是具有新思想的一代年轻人与封建家长制度之间的矛盾。在文中,颖石、颖铭二兄弟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但最终还是在封建官僚家长的高压下屈服,冲破封建牢笼是多么困难,她感到无助、无奈、绝望,发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哀叹,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随后,她又发表了《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封建家庭泯灭和摧残人性,表现了新旧两代人的激烈冲突,揭示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些作品涉及和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冰心的功课落下了。对于无法补救的课程,冰心焦虑无比。正在她左右为难时,朋友们劝她弃理学文,冰心改变了学医从医的初衷。1921年,冰心两年理预科毕业,改学文科。从此,冰心踏上了文学之路。
冰心改学文科之后,更是积极地开展了文学创作。她在“为人生”的创作旗帜下,发表了小说《超人》。这篇小说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彬是个对一切都极冷漠的人,他信奉“爱和怜悯都是恶”,禄儿对他说:“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吗?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禄儿的话感动了何彬,何彬痛哭流涕,似乎是如梦方醒,顿时良心发现,他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这也是冰心的“爱”的哲学。
冰心还发表了小诗《繁星》《春水》,引起社会文坛强烈反响,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兴起。冰心发表了许多趣味盎然、耐人寻味的小诗。在这些诗作里,有微笑,也有泪水。在那时新一代的诗人们,涉世不深,经验、阅历都很不足,对世界和人生的见解和了解,大多都是从书本上认识的,现实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前途是什么,年轻单纯的诗人们并不了解,因此,便有了不同的果实:向往的、颓废的,追求的、放弃的,热爱的、憎恶的,希望的、幻灭的……如同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冰心也感到茫然、困惑。当时正值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当心中的方向标模糊不清的时候,冰心不知该何去何从,感觉只有母亲的怀抱才是“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诗中的无奈感,曾悄悄地触动过许多人的心弦,也感染过许多的人。这些清新隽永、充满格言的小诗发表之后,引发了人们的模仿热潮,一时间竟然独成一派,被称为“冰心体”。
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是“清丽”“典雅”,富有韵味。她善于把口语提炼成文学语言;她品味古典文学中的辞章和语汇,经过精心提炼加工,消化吸收,融化成现代语言,形成浑然一体,凝练明快而又清新婉丽的风格,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又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以致一些人也模仿这种风格,后来把既有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练、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由于冰心“爱的哲学”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了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她的文艺观也受到“爱的哲学”主宰,在她所有的文学创作之中,一直坚持的主题就是“爱”。而在冰心心目中,最为强大的爱当属母亲的爱。她认为母爱拥有最为伟大的力量。她认为人间的隔膜与罪恶,是由于人们不相爱造成的,只有母亲是“灵魂的安顿”所在,母爱是人间最温暖的所在。冰心在《悟》里说:“茫茫大地上,岂止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于是溪泉欣欣的流着,小鸟欣欣的唱着,杂花欣欣的开着,走兽欣欣的奔跃着,人类欣欣的生活着。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同情互助之中,这载着众生的古地,便不住的纤徐前进。懿哉!宇宙间的爱力,从兹千变万化的流转运行了。”
冰心的“爱的哲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1931年,冰心不仅听到了阵阵传来的枪炮声和呻吟声,也看到了在死亡边缘痛苦挣扎的苦难人群。这一切,产生了冰心“爱的哲学”中叛逆的成分。也就是在这一年,冰心创作生活中第一个分水岭、她创作的一个新高度的小说《分》诞生了。这个小说带有几分童话色彩,冰心描写了两个刚刚降生到人世的婴儿,一个是教授的儿子,一个是屠户的儿子,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对比,以及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的前途,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与真挚的爱。在这之后,冰心又陆续创作出了《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作品,这些小说都显示出更为深层的社会内容,与以往的作品大大不同,这无疑是冰心的成熟,更是冰心的进步。
三 风雨难挡爱国心
20世纪30年代,中国到了最为危机的时刻,每一个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对于自己的民族,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也都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而这时,冰心选择了从美国回国。
1922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于燕京大学提前毕业,1923年,她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在出国前后,冰心也没有忘记文学创作,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就是创作在这个时期。冰心是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去往美国的,这次美国之行,冰心收获颇多,她不仅攻读了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更收获了与吴文藻的爱情。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同在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而吴文藻则继续在美国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1929年,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司徒雷登的主持下,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了婚礼。
然而冰心并没有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受邀前往欧美游学。在欧美一年的所见所闻,并没有给冰心带来美好印象,带给她的只有不满与失望。当她从欧美回到祖国的时候,正赶上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冰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38年冰心一家辗转到昆明。1940年移居重庆,她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她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文化救亡活动,发表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散文。
1946年11月冰心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她在东京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学的课程,成为该校女性教授第一人。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他们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侨居日本的五年之中,冰心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只有一些散文小品如《寄日本小读者》。
就在冰心在日本为传播中国知识而努力的时候,中国又被推入了内战的火海。拥有一颗晶莹透明心灵的冰心,也为祖国的多难而心急如焚,创作的心绪像遇霜的秋叶,逐日枯萎。然而,归国又谈何容易。为了能够更加贴近祖国,冰心从香港朋友那里弄来几本革命著作,偷偷跑到海边,依靠着岩石潜心阅读。冰心说:“1949年10月,祖国解放的消息传来,我感到了毕生未曾有过的欢乐。”她这个时候才感到祖国和人民真正有了光明,她那逐渐形成的理想,也有了具体的寄托。
经过多方的努力,冰心一家人于1951年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找寻回了缺失多年的、真正的母爱。当冰心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她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用她的话说是“从‘五四’以来从未有过的写作热情,和‘五四’时代还没有感到的自由和幸福”。她以旺盛精力和满腔热情投入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中,投入国际交流活动中。她出访许多国家,在世界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她发表大量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作品。她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
正当冰心满怀热情创作的时候,1957年的反右斗争把丈夫吴文藻卷进了旋涡,也让这个刚刚稳定的家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就在冰心痛苦万分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和亲切的安慰,她才有力量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痛苦并没有结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祖国大地,冰心也没有在这场风暴之中幸免于难——抄家、批斗、检讨、劳改,使她被迫十年放下了手中的笔。然而,即使是遇到这样不公的待遇,冰心也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信念,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还要继续为自己最亲爱的祖国执笔、创作文章。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冰心终于迎来了光明。“四人帮”覆灭后,她怀着一颗至纯至美的爱心,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她的青春与新时代的春色、与孩子纯洁向上的心灵紧紧交融在一起。从《寄小读者》发表到《三寄小读者》,前后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是冰心所走的文学历程,也是她人生跋涉的历程。这三个《寄小读者》,文字虽然清丽可爱,却表现不同思想情调,映照的是三个不同时代。
正当冰心迎接她第二次创作高潮之时,不期然老之将至。1980年4月,由于工作紧张劳累,她突发脑血栓病。八旬高龄的冰心并不惧怕疾病,她还笑谈:“我想从1981年起,病好后再好好练习写字,练习走路,‘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努力和小朋友一同前进!”
然而,病魔终究还是没有放过这位用生命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老人。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因一生正好度过一个世纪,人们尊称她为“世纪老人”。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全社会和全人类。她的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有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作品,都在述说着她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表达着对人类未来的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喜欢美好的事物,欣赏玫瑰花的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世纪冰心,与爱同行;冰心玉壶,爱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