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现代卷)
22269400000015

第15章 秦怡 东方美女,慈母仁心

一 不当亡国奴

秦怡,1922年1月31日出身于上海南市一个封建大家庭,原名秦德和。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参与抗日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1938年离家奔赴抗日前线。20世纪40年代是重庆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饰演《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摩雅傣》《雷雨》《千里寻梦》等电影。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慈善事业和电影事业。她是一位坚强、伟大的母亲,数十年悉心照料病患儿子。从艺70多年,曾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终身成就奖(金凤凰奖)、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

1922年1月31日,秦怡出生,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四,是传统新春佳节中接财神的日子。父亲秦粟臣按照辈分,给她取名秦德和,意为和气生财、和和美美。果然,秦怡成名后,承担起养活全家11口人的重任,她成了全家的“财神”。

秦怡四五岁开始进入大伯在家里办的私塾,6岁进洋学堂读书,7岁时就在报上发表了一副绘画作品,还得了一块钱稿费。她从小喜欢看戏、看电影,用今天的话说,她是阮玲玉的“粉丝”。在大姐的支持下,她参加了南市少年宣讲团的活动,宣讲团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和报告会。她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小学毕业后,她进中华职业中学读商科。学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秦怡参加了校红十字会。她参与为前线将士做背包、棉鞋等活动,学习战地急救技能,慰问十九路军时她参与救护包扎和抬担架;参与声援“七君子”的请愿,被高压水龙冲得全身湿透。“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参与学校组织的示威游行,参与抗日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积极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秦怡在校的活跃表现,引起训育主任的不满,要求她退学,秦怡不得已转到仿德女子中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秦怡一家搬到公共租界一间小房子里。仿德女子中学在炮火中毁了,秦怡转到华东女子中学。这时,学校无法读书了,隔三岔五就有学生离校出走,奔赴抗日前线。16岁的秦怡不想做亡国奴,她想上前线做战地护士。1938年8月的一天,秦怡和几位交大的学生,登上了去香港的轮船,后辗转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武汉。秦怡找到8年没见面的哥哥,可哥哥自顾不暇,无力帮助她。身无分文的秦怡在武汉熬过了几天挨饿的日子。报上一则广告给她带来了希望,驻守武汉战区的第22集团军招聘三名30岁以下的女文书,条件是高中文化程度,立志抗日者。秦怡按照地址去应聘,报名者有300人,其中还有大学生。应聘者要参加统一考试,考题是写一篇自传,秦怡的读书功底派上了用场,她洋洋洒洒地写了厚厚的一叠纸。但由于一位军官总在她身边转悠,搅得她心烦意乱,写得怎样她心里也没数,估计自己可能考不上。三天后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让她喜出望外。另外两位被录用的女文书,一位叫骆亚琳,沪江大学毕业;一位叫钟湘,上海音专毕业。作为军部文书,每月120块钱,可以衣食无忧了。

第二天,22集团军开赴襄阳。路上走走停停,不知哪一天才能开到前线。三位女文书只是开会做个记录,或抄个通知,别无他事。部队快到襄阳时,驻扎在一座古庙里,士兵无所事事,秦怡就教士兵们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以鼓舞士气。和士兵熟了,她们才知道,这支队伍是个杂牌军,军饷常被克扣,连肚子都填不饱,军官却花天酒地、大吃大喝,根本算不上是抗日的队伍。三位女文书商量着如何逃跑,经过秘密策划,一天深夜,秦怡和骆亚琳借机偷渡到樊城,又转火车到了武汉。但刚进客栈就被两个宪兵抓住了,因为火车再快也没有电话快。她们被带到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审问她们时,隔壁电话响了,一个军官接完电话就挥手把她们俩放走了。原来,10月21日广州失守,日军转攻武汉,各路国民党军队忙于撤退,没有心思再审逃兵了,两人躲过一劫。随后,她们偷渡上了开往重庆的轮船……

二 偶遇名导演

秦怡和骆亚琳登上了重庆朝天门码头,来到一个崭新而陌生的城市。在船上,她俩已商量好了,到重庆就住基督教会办的女青年会宿舍,那里收费低廉,骆亚琳又认识里面的工作人员。所以,她俩很快住进了女青年会宿舍,食宿每月16块钱。接下来,秦怡要尽快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

女青年会宿舍住着各种各类的人,上至社会名流,下至逃难和无家可归者,可谓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女青年会成了秦怡了解社会新闻的窗口、交友的平台,在这里锻炼了她人际交往的能力。她和一位从香港来的女记者相处很好,秦怡经常和她聊天,女记者对时事、政治、人生哲学、抗战等见解,对秦怡有很大启发,她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女青年会里,秦怡还结识了一位朋友朱嘉蒂,她是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她经常拿来一些话剧票,叫秦怡去看演出。当时国民党政府控制电影界宣传抗日,抗日题材的电影很难拍摄。因此,中国电影制片厂一些爱国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为唤醒全民抗战,不得不变换手法,他们以中国万岁剧团、中国万岁合唱团的名义,编排了一些抨击时弊、宣传抗日的话剧。秦怡借朋友朱嘉蒂的光,看了不少话剧。

一天晚上,中国万岁剧团彩排新戏《八百壮士》,朱嘉蒂带着秦怡去观看。看完彩排,朱嘉蒂上了卫生间,秦怡在门厅等候。这时,场内走出两个中年男子,从秦怡面前走过,没走多远,两人转身走到她面前。其中一位问道:“小姑娘,你在等人吧?在哪里工作?”另一位上下打量着秦怡。

秦怡见两位儒雅有礼,不像坏人,如实回答说:“我刚到重庆,还没有工作。”

两位男子知道她还没有工作,便主动邀请她到他们那里去。秦怡正为工作的事发愁,心里有点激动。但得知他们是演戏的,她去了是做话剧演员,不免失望。因为她没想过要当演员,她不住地摇头。两人鼓励说,不会可以学嘛。他们感到秦怡有艺术天赋,是一块当演员的好料。秦怡依然推辞,两人惋惜地走了。但就是这一次偶遇,却改变了秦怡的人生。

朱嘉蒂从卫生间出来,惊奇地看见秦怡在和那两个人说话,她认识那两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她迫不及待地问:“你认识他们?”

秦怡摇摇头,说是他们主动搭话,还要请去参加他们的演出,她没同意。

朱嘉蒂激动地说,这两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导演,一个叫应云卫,一个叫史东山,和她说话的就是应云卫!被他看中,机会就像从天而降!

秦怡兴奋不已,大导演就在自己面前,而且和自己说话,她觉得太幸运了,以前虽没见过他们,但他们的大名她是知道的。

为了生存,秦怡必须找一份工作。朱嘉蒂热心帮忙,她把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许珂介绍给秦怡认识,请求许珂帮忙介绍工作。许珂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认为秦怡形象很好,可以培养成为一名好演员。

秦怡对当演员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没有演戏才能,国语也说得不好,不会国语怎么演戏?

许珂鼓励她说:国语不好可以练,可以做见习演员,跑跑龙套,演演群众角色。特别是听了朱嘉蒂的介绍,大导演应云卫和史东山已相中了秦怡,更有信心了,极力劝她先进入合唱团,唱唱歌总可以吧!

盛情难却,秦怡不好再推辞了。她觉得在合唱团唱唱歌,自己还是能够胜任的。毕竟有一份工作,也解决了吃饭问题。

当时,中国电影制片厂从武汉迁到重庆不久,正在招收演员。许珂找到厂长郑用之,积极推荐秦怡,说她形象秀丽动人,是块当演员的材料。导演应云卫和史东山也说秦怡气质不错,他们也想吸收她进来。郑用之认为,这几个人都觉得这人不错,便同意收下秦怡。

几天后,许珂兴冲冲地告诉秦怡,中国电影制片厂同意录用她了,说应云卫和史东山两位大导演非常欢迎她加盟。要她填一张表,并说填表是个形式,是履行必要的手续。交了表,秦怡就是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演员了。许珂告诉她说,实习期3个月,月津贴30元;期满转正,每月工资近百元。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秦怡为今后的生存而奔波的时候,天上掉下了馅饼!1938年11月底,秦怡有了正式工作。这时她从武汉到重庆还不到两个月,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她有了立身之地,有了自己的饭碗!

秦怡原名叫秦德和,正式成为演员后,许珂认为秦德和拗口,提出最好改名。秦怡就请许珂帮她改一个名字。许珂绞尽脑汁,才想出了“秦怡”这个名字。此后不久,在重庆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中,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秦怡;在日后的中国影坛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秦怡!

三 艺坛铸辉煌

秦怡进了中国电影制片厂,演的第一个话剧是《中国万岁》,这是一部鼓动群众参军的抗日戏。秦怡演一个要求参军抗战的热血青年,具有坚决抗战的决心。她在剧中只有一个动作、一句台词:背对着观众,举起拳头,站起来说:“我也要去!”就这一句台词,她拼命地练,反复地念,别人说这孩子练得发疯了。她没有学过演戏,不懂什么是创造人物,常去向有经验的演员请教。后来她觉得自己不是演戏的料,1940年她就离开了电影制片厂。

1941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排演曹禺改编的一出独幕剧《正在想》,他们又让19岁的秦怡演一个40多岁的老嬷嬷,这确实有点难度。但她穿上嬷嬷的服装,再一化妆,就找到了一点嬷嬷的感觉了。因为她那时已病了很久,人长得又瘦,打着一把洋伞,肩挂黄布袋,在镜子前晃来晃去,越看越像个嬷嬷。她忽然有了一种创作欲望,觉得自己还能演戏。这个独幕剧很成功,受到观众好评,很多人都说秦怡会演戏,这使秦怡重新燃起对艺术的热爱,唤起她喜欢电影、喜欢文艺的感觉。

1941年中共南方局成立了中华剧艺社,秦怡加入了剧艺社。第一部话剧是《大地回春》,她演了一个非常可怜的女子。剧中可怜女子在亲情、爱情方面都有很多痛苦,秦怡觉得自己和戏中的角色有相似之处,能够体会那种痛苦的辛酸,她把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演出一炮打响,秦怡开始走红。

秦怡演的第二部剧《天国春秋》,她在剧中只有一场戏,演一名青楼女子。导演应云卫要培养锻炼她,告诉她说重要角色或次要角色都要演好。这名青楼女子还是爱国爱民的,她不愿意屈服于敌人。秦怡把青楼女子演得很成功,人物刻画得恰到好处。后来,演了很多戏,扮演了一个又一个人物,也演了很多革命的戏。她成了重庆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秦怡的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银幕形象,在《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摩雅傣》《雷雨》《千里寻梦》等电影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上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农家乐》,她主演新中国的一位叫拉英的农村妇女。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她与张伐、仲星火、卫禹平等演员到胶东莱阳体验生活。到了莱阳,住的是堆着牛粪的草屋,满屋都是牛粪味。她看到那里的孩子都骨瘦如柴,她没想到那里如此贫困。但村民热情好客,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秦怡根据角色,住进了一个青妇队干部家里,两人形影不离,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她们一个推车一个拉车,把一车车石头运上山,她们一块儿唱山东小调。秦怡还学会了烧灶锅、收割高粱等农活。一个月下来,秦怡仿佛变了个人。当她穿上土布袄衫,简直就是一个农村姑娘。秦怡的最大收获是从青妇队干部身上见到了拉英的影子,体验到拉英应具备的质朴、热情、勤劳、乐观的品质,她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更深的理解。最终,银幕上的拉英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当代农村新女性形象。1950年秋这部影片在全国公映,秦怡以崭新的面貌登上新中国的影坛。

1959年5月,秦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她参与《青春之歌》的拍摄,扮演女革命者林红。在拍摄临刑就义的一组镜头时,林红大义凛然,昂首挺胸,从容不迫,视死如归,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未来。影片公映后,林红成为当时青少年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四 人美心更美

秦怡的明星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家庭生活却不免悲凉。1947年12月15日,秦怡和“电影皇帝”金焰结婚,郭沫若是证婚人,茅盾夫妇、翦伯赞、丁聪、夏衍、吴祖光等五六十位知名人士参加婚礼。

金焰本是韩国人,后来加入中国国籍,他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充满了热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也是上海演员剧团的团长。1958年,率团出访德国,在德国给团里买了几台录音机,自己也买了一台。但团里有人对使馆人员说:金焰向外国人索要了一台录音机,这是有损国格的事。使馆人员信以为真,并没有调查核实,便书面向文化部报告此事。更为戏剧的是,临回国前,使馆人员把一份密封材料交给金焰,让他交给文化部领导。金焰对此毫不知情,到北京就把文件袋交给了文化部的领导。当他回到上海时,这份材料已到上海电影厂领导手里。领导也没调查,此后不再派他出国。这件事成了金焰终生的痛苦,他从此借酒消愁,后来因饮酒过度,造成胃出血。手术后虽保住了性命,却只能长期卧床休息,这位“电影皇帝”从此与孤灯、病榻相伴。在“文革”中,金焰遭受许多莫须有罪名的折磨。1983年,久病的金焰去世。

丈夫不顺,儿子也不省心。

1948年7月,秦怡的儿子金捷出生,昵称小弟。秦怡一家三口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1965年儿子金捷突然发病,患了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其后由抑郁症转为狂躁症。家庭气氛由沉闷一下子转为躁动。从那一年起,秦怡把大部分情感倾注在金捷身上。儿子长期来患着精神分裂症,情绪不稳定,生活不会自理,活在痛苦之中。儿子的痛苦比自己的痛苦还难受,秦怡悉心照料儿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白天忙着拍电影,回家忙着给儿子吃饭穿衣,喝水服药,无微不至地照料儿子。她常说:“儿子得了这种病,最痛苦的是他自己,最操心的是母亲,我必须加倍给他真挚的爱。”她做到了,处处表现出一位母亲伟大的母爱!她做得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她是一位坚强、伟大的母亲!2007年3月7日,59岁的金捷病逝,秦怡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秦怡从悲痛中走出后,耄耋之年的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把爱倾注在慈善事业和电影事业,把爱奉献给更多的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秦怡捐出21万元,这是她一生的大部分的积蓄。

秦怡不但是周恩来总理赞誉的最美的中国女性,她的心灵也是纯洁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