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现代卷)
22269400000016

第16章 戴爱莲 芭蕾之母,荷花飞天

一 与舞蹈结缘的童年生活

戴爱莲(1916-2006),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新会县。14岁赴英伦学习舞蹈,受业于世界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她毅然回到祖国,创作出《卖》《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空袭》《东江》等作品,以舞蹈为武器投入抗日斗争。她创作的《荷花舞》与《飞天》堪称“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她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她为中国舞蹈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舞蹈之母”。

戴爱莲原名叫爱琳·阿萨克。她父亲是家中的老大,人称“阿大”,广东话的“大”与“戴”相近,“戴”便成为她家的姓氏,“爱莲”由英文的爱琳转译而来。

戴爱莲自小就活泼好动。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她从小节奏感就极强,小伙伴在游戏和舞蹈时她显得灵巧出众。母亲发现她的舞蹈天赋,将她送到了舞蹈学校,她成为岛上华人学生中第一个与白人同校学习芭蕾舞的。她的舞蹈技艺迅速提高,很快成为班上的舞蹈明星。她从7岁学习钢琴,在钢琴方面也有天赋,经过7年的苦练,钢琴水平通过了中级考试。

二 赴英国开始了学舞之路

为了更好地学习舞蹈,1930年,14岁的戴爱莲跟随母亲远赴英伦,踏上了专业学舞之路。

戴爱莲是幸运的,到英国之后,很快便开始在英国舞蹈名家安东·道林的教室上舞蹈课。安东·道林是世界著名舞蹈家,有机会跟大师学舞,她做梦也没想到。她全身心地投入芭蕾舞学习。当时,学习芭蕾舞这种纯西方的艺术形式是白种人的专利,其他有色人种学习芭蕾的几乎没有。戴爱莲个子矮小,在芭蕾舞上她很难有发挥的机会。道林老师对她却很看重,相信她是棵舞蹈的苗子,在舞蹈上会有所作为。道林老师悉心指导她的舞蹈技艺,鼓励她不断提高。所以,道林老师既是她的舞蹈导师,也是她的良师益友。师生的友谊持续了一生。当戴爱莲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让她感激不已。

在英国芭蕾舞的大本营中,戴爱莲如鱼得水。除了跟随恩师道林学舞外,她还求学于其他芭蕾大师,而对现代舞也情有独钟,她学习了魏格曼的舞蹈艺术思想、舞蹈理论家拉班的舞蹈动作理论和尤斯的现代舞蹈,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她开始揣摩用舞蹈做语言,用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

后来她回忆说,在英国学习期间,除了芭蕾舞和现代舞,最有意义的是学习了拉班舞谱。拉班舞谱是世界范围内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舞蹈记谱方式。拉班舞谱在中国的应用就是戴爱莲引进的。

三 以舞蹈为武器,投身抗日

戴爱莲一边学习,一边寻找工作。她在经受了战争磨难和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之后,发现发达的英国和欧洲没有她施展才华的舞台,她回到祖国的念头越来越强。

戴爱莲在回国之前,正当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位爱国华侨姑娘义愤填膺,她以舞蹈为武器,投入抗日斗争中。

当时,英国、美国、南非、印度等国的正义人士愤怒而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侵略者、声援中国人民的斗争。伦敦“援华运动委员会”号召人民为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募捐。戴爱莲参加了该组织的募捐义演活动,捐款所得全部送到由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抗战同盟”,她为自己能为祖国的抗战做点贡献感到欣慰。

欧洲战事加紧,英国对德宣战,形势催促戴爱莲赶快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1939年9月3日,戴爱莲踏上了回国之路。

戴爱莲曾回忆说,她一生幸运的事情太多,其中之一是到达香港后遇到宋庆龄。她参加了由宋庆龄组织的抗日募捐义演。戴爱莲用自己的舞蹈,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助威。

在香港、重庆、桂林等地戴爱莲都用舞蹈语言表达抗议的吼声。《警醒》《进行曲》《哭泣的垂柳》《卖》《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空袭》《东江》……戴爱莲通过一系列的舞蹈作品,唤起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

《警醒》这个作品中,在没有音乐伴奏情况下,用敲击腰鼓敲出紧张的节奏和警惕的氛围,表现了第一次站岗放哨的游击队员的紧张心理。

《进行曲》是戴爱莲开始学习现代舞时创作的,表现的是中国的游击队员。当时,有人怀疑戴爱莲能否编出这类现代舞的作品。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她请朋友帮忙找到了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进行曲做伴奏。伴着刚强有力的音符,戴爱莲证明了自己有这个能力。在香港演出《进行曲》时,宋庆龄建议她把服装改成国旗图案,以表现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这个舞蹈作品为戴爱莲的舞蹈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到祖国的戴爱莲,面对日军的暴行,她的创作激情空前高涨。创作出《卖》《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空袭》《东江》等一系列的作品,作品符合中国社会现实,鼓舞了战争时的人民。

1941年,戴爱莲在一篇报道中了解到,日本飞机轰炸广东东江的渔船,船翻人亡,渔民死伤惨重。为了表现出东江渔民和中国人民对敌人的愤恨,她用现代舞的技巧创作并表演了独舞《东江》。

1942年在重庆上演了一部有四个人物的小舞剧《空袭》,舞剧通过一位母亲与3个子女在日寇轰炸下的悲惨遭遇,控诉日军暴行。戴爱莲扮演的女儿,她用肢体语言愤怒控诉着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思乡曲》表现的是一位妇女在战乱的环境下,流离失所,四处飘荡,但她对故乡无比思念。为了表现思乡的真切情感,戴爱莲特地设置了一驾马车做道具。著名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马思聪现场伴奏,那幽怨、悲怆的旋律,与戴爱莲委婉的舞蹈语言,深深感染着每位观众。后来戴爱莲在美国表演《思乡曲》时,没有马车,便用一只木箱子代替,同样有铁蹄下的民众流离失所的效果,唤起了美国观众的极大同情。

戴爱莲抗战时期的创作和表演都达到了新高度。而后戴爱莲创作的“边疆舞”也轰动一时。在回国后,她走遍祖国各地表演和采风。广西、贵州、云南、西康、新疆等地都留下她的身影,她虚心向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民族舞蹈技艺,研究民族舞中所表达的感情,吸取其精华,融汇到现代舞当中。她创作了《马车夫之歌》《瑶人之鼓》等优秀作品。此外,她还从桂剧中吸收营养,根据桂剧《哑子背疯》这出哑巴背疯姿的戏,改编成舞剧《老背少》,她自编自演,哑巴和疯婆一身兼。在一次晚会上,戴爱莲受延安文工团的演出启发,创作了大秧歌剧《朱大嫂送鸡蛋》等舞蹈。

1946年在重庆,戴爱莲推出了一台多彩多姿的“边疆舞蹈大会”,维吾尔族舞《青年舞曲》、苗族舞《苗家月》、藏族舞《春游》、彝族舞《倮倮情歌》等,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美妙的舞蹈令观众陶醉,领略了中华民族舞蹈的多姿多彩。中国人过去只欣赏西洋舞蹈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时间,“边疆舞”成为山城的热门话题。“边疆舞”风随后刮到了上海大中专学校,并遍及全国,戴爱莲的“边疆舞”,演绎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的一段佳话。

四 培养中国舞坛后备军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人才、组建队伍、编创新作,成为发展中国舞蹈事业的当务之急。当时,中国没有一家专业的舞蹈团体。面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舞坛的落后状况,戴爱莲主动请缨,挑起了发展中国舞蹈事业的重担。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担任过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等职,可以看出,她与中国的舞蹈事业紧密相联。在华北大学舞蹈队,她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演员。在中央戏剧学院,她主持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舞蹈团,该团后来成为中国中央歌舞团。1954年,她主持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的教学工作。新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也是在她的领导之下成立的。在她的努力下,一批批舞蹈人才,成为中国舞坛上的生力军。她创造了中国舞蹈史上一个个第一,留下了中国舞蹈史上一个个经典之作。

戴爱莲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女子群舞《荷花舞》。它取材于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1953年,戴爱莲以比兴的手法对其再创作,表现了荷花美丽无瑕、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开的荷花”象征祖国的欣欣向荣。

在很多外国人看来,《荷花舞》几乎成为中国舞蹈的代名词。台湾著名舞蹈家林怀民曾被《荷花舞》感动得无以复加,他说舞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人所独有的大气和健康之美,让他感喟不已。

戴爱莲的另一部传世之作是女子双人舞《飞天》。它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运用戏曲中“长绸舞”的形式,把它加工为纯舞蹈艺术。舞蹈以绸带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和流畅优美的舞步,表现一种飞天意境……

《荷花舞》与《飞天》先后于1953年和1955年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并获奖;1994年被确认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

戴爱莲为中国舞蹈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舞蹈之母”。

五 淡泊和宁静的晚年生活

戴爱莲晚年生活淡泊和宁静。她继续着中国拉班舞谱学会的教学与工作,继续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让中国舞蹈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舞蹈。她还完成了她的自传体著作《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

2005年7月,一个名为“荷香妙舞敬爱莲”的中国舞蹈专场晚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开幕。晚会上,当地9位专业舞蹈家专门为戴爱莲和现场观众做了舞蹈表演。她所获得的荣誉和褒奖自己也数不清。

荣誉已属过去,她还有一个追求多年的愿望没有实现。

2005年12月2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庄严而意义特殊的入党仪式。在这里,戴爱莲实现了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宣誓中,她已经没有力气说出完整的话语,但她凝重的神态,让人难以忘怀。

宣誓之后的戴爱莲这样说:“我很自豪,入党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当我还在国外的时候,就受到了党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共产党。我很幸运,看到了繁荣的今天!”

2006年2月9日,“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