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44

第44章 易穷则变

一、文字中变化

任何事物都会变化!

天山上的小草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泰山上参天之松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生到死,从小到大。

昼与夜、寒与暑,首尾相接,周而复始。

沧海变桑田,大海变高山,地壳变化翻天覆地。

智慧的民族注意这些变化、研究这些变化。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华民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对自然界变化、社会变化的研究。

对自然界的变化,《周易·系辞下》有这样的研究与认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自然界在进化,人类社会也在进化。进化也是变化!对此,《周易·序卦》有这样的研究与认识:“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天地在变化,日月在变化,万物在变化,人必须研究变化、适应变化,人类自身也应该不断变化。中华民族的先贤总结出了精辟的哲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易穷则变”的哲理,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着、教育着整个中华民族。

二、符号中变化

文字之前是符号,文字中的哲理源于符号中的哲理。

中华民族的符号起源于伏羲氏。在伏羲氏的研究视野范围内,天地、鸟兽、万物以及男女都是动态的——一切都在“动”中产生,产生以后的一切还继续在“动”,这个“动”就是有规律地变化。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变动之中,伏羲氏手下的符号也在变动之中:阴阳两个符号做有规律的变化,变化出了八卦;八卦一是做整体的反复循环运动,二是做内部的两两相对交流运动。

符号中的变化有基本规律可循:一是所有的卦体都会做由下而上的变化,二是所有的卦体都会变化到自己的反面,三是变化的终点又是一个新变化的起点。

《周易·乾·文言》把变化之极点称之为“亢”。在人文哲理中,“亢”位象征君王之位。智慧的圣人为君王,会把握住这个“亢”字,进退有序,善始善终。对此,《周易·乾·文言》提出了这样的警戒:“‘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历史证明,“亢”与“进退存亡”这四个字中有深刻道理,尧知、舜知、禹也知;以后的几千年历史中出了几百名皇帝,而几百名皇帝中少有能够明白的。

八卦进化为六十四卦,卦体由三爻变为六爻。之所以三爻变六爻,是中华民族祖先在表达人与自然的认识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天有昼夜,人有男女,地有刚柔。六爻仍然象征天地人三才之道。中华民族祖先对六爻的变化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旅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五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没有可以万古长青的经典用来遵循,只有研究变化,才能适者生存。

三、错误的理解

“易穷则变”的哲理,发生了两次重大变故:一是被西汉董仲舒变质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二是“易穷”之“穷”被理解为“穷途”之“穷”——“穷则思变”。两次变故都属于思维方式上的变故,这两次变故都对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