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43

第43章 和为贵

“和为贵”一词,近几年来被运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个“和”字,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种文化精神。了解一下“和为贵”的理论本源及其哲学之源是有益的。

一、出处

“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话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理却是先贤留下的理。礼的作用,体现在“以和为贵”上。古时的圣人君王以“和”为美,依照“和”的原则来治理天下;大事小事都是依“和”为原则的。

话是学生的话,思想却是老师的思想。一个“和”字,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孔子论人际关系,论出一个“礼”字。人际关系之“礼”,是相互往来之“礼”。《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往来之间,是双方的责任。往来之间,是双方的努力。往来双方经过合作、合力、合和,才能达到“礼”之境界。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看到过孔子的著作,并对孔子的学说作出过这样四个字的评价:“糊缝而已”。“糊缝”,就是用一种有引力的东西把两种材料联系在一起。这个评价是不是释迦牟尼作出的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孔子的学说的确是用“合和”的文化精神来调节人际关系的。

二、哲理本源

“和为贵”的理论本源出于《论语》,但“和为贵”的哲理本源却是源于《周易》,源于一阴一阳之间的合和关系。

《周易》论造物主,论在一阴一阳上。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一阴一阳组成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形象之天地与无形之道,均是人效法的对象。那么,阴阳之间、天地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十分关键的大问题。《周易》将阴阳之间的关系定位在“合”“和”二字上。《周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在这个论断里,“阴阳合德”之“合”,是“刚柔有体”、“天地之撰”、“神明之德”的基础。没有阴阳之“合”,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个论断要说明的是,没有阴阳合德,天地之间的演化根本不可能发生。与“阴阳合德”之“合”相并列并重的还有一个“和”字——“保合太和”。《周易·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道为纯阳之道,坤道为纯阴之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道之处为万物资始之处,坤道之处为万物资生之处。“保合太和”所指的是阴阳之间的“合和”状态,没有“阴阳合和”这一状态,万物无法资生,男女无法形成。没有“阴阳合和”这一状态,万国无法咸宁。从自然演化到人间演化,都离不开“阴阳合和”这一状态。“合和”二字,自然与人须臾不能离开。

阅读《周易》以及儒道两家的典籍,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点:讲天地万物时必讲阴阳,讲阴阳时必讲合和的阴阳关系。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合和则有万物生长。男为阳,女为阴,男女合和则有子孙繁衍。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合和则有人体安康。这些都是《周易》、《道德经》、《礼记》与《黄帝内经》中所讲的道理。这些道理告诉人们,没有天地合和,万物不能生长;没有男女合和,子孙不能繁衍;没有气血合和,人体不能康健。

“合和”,就是要在两种不同的元素中求取平衡。

三、应用

阴阳合和的宇宙观,演化出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和为贵,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适用于夫妻之间,可以适用于家庭之中,可以适用于商业交往,可以适用于国家外交。

家和万事兴。家庭中有了一个“和”字,万事才能兴旺;失去了一个“和”字,万事就可能衰败。一个“和”字,在家庭中就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把家庭建设视为天下安定的基础,是中华元文化与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关于家庭建设,《周易·家人·彖传》有“正家,天下定”之论,《尚书·尧典》中有“以亲九族”之论,《礼记·大学》中有“齐家”之论,《孟子》中有“国之本在家”之论。

夫妻和美。真正的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夫妻之间的关系,《周易》把夫妻关系定为一个“礼仪”关系,《诗经》主张夫妻关系应像弹琴那样和美和谐。“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里的这句诗被儒家引入《中庸》作为处理夫妻关系的准则。

和气生财。传统的商业活动中特别崇尚这个“和”字,往往在春节时把“和气生财”四个大字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面上。欺行霸市的商业活动、独家垄断的商业活动,不可能重视这个“和”字,但这种失“和”的商业活动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财源滚滚。

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有由近及远的治国方略图:自身修养—和睦家族—明察百官—协和万邦。尧时代的中华民族就知道用“协和”的原则来处理与“万邦”的关系。

以和为贵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现在与将来,会不会过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