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42

第42章 节以制度

节约是个人之美德!

节约是家庭之美德!

节约是民族之美德!

中华民族曾经以勤俭节约而著称于世界。在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经典里面既有节约的理论,也有节约的经验。

一、节约之理论

《周易》论节约。《周易》六十四卦,其中第六十卦为《节》卦。《节》卦有节约、节俭、节制等多种含义。《周易·彖传》诠释《节》卦,其中的人文哲理是:“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天地有所节制,所以春夏秋冬运行井然有序。圣人、君子应该效法天地建立制度,以节制人的无穷欲望——物欲与色欲;有制度可遵循才能既不浪费财物又不伤害人民。

从天地四时的启示中建立节约、节俭、节制的制度,使人从无限私欲中超脱出来。建立制度,即是文化创建。文化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人的欲望由无限化为有限。

《尚书》论节约。《尧典》是《尚书》的开篇之作,千古流传的阳阳合为闰月成岁法之原则就记载在《尧典》之中:“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历法的出现使人们的一切活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有序地生产、有序地生活,可以节约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皋陶谟》中要求具有“九德”的人方能从事治国安民之事,九德之一就有“简而廉”。“简”反对的是烦琐,“廉”针对的是贪污与浪费。《益稷》中,舜与禹直接批评尧的儿子丹朱懒惰逸乐。如此可以证明,在尧、舜、禹时代,帝王的儿子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

《道德经》论节约。《道德经》第67章中说“我有三宝”,“三宝”之一就是一个节俭的“俭”字。“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史记》论黄帝节约。《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治理天下的记载。黄帝治理天下有五大方针,五大方针中有这样一项——“节用水火之物”。

二、节约之经验

节约时间与生命。

《周易》特别重视一个“时”字。时者,时间也,时机也。《周易》对君子有诸多要求,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节约时间的哲理在《黄帝内经》中演化为节约生命的措施——“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饮食指喝水吃饭;起居一是指作息,二是指房事。饮食有节者,可以度百岁而去;暴饮暴食者,则半百而衰。《黄帝内经》强烈批评“醉以入房”、“欲竭其精”这种类似兽欲的行为,兽欲行为最终只能是耗费自己的生命。《黄帝内经》中还有这样一个道理——头发属肾,肾衰而发落。透支金钱,银行会惩罚。透支精力,肾脏会惩罚。

节约自然资源。“黄帝节用水火之物”,实际上,黄帝并不单单是指黄帝一个人,而是代表了早期的中华民族;水火之物,也不是单单指水与火两种物质,而是泛指自然资源。节约用时,节约用水,节约用木,节约使用一切自然资源,既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理论主张,又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实践经验。《孟子》里有“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理论主张与经验总结。《国语·鲁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宣公在鱼产卵的季节下网捕鱼,大臣里革把鱼网割断并且扔在了地上。里革说,鸟产卵时不捕鸟,鱼产卵时不捕鱼,砍树时一定要砍大留小,狩猎时一定要射大留小……里革说这是古人留下的规矩。君王的欲望,必须受先人留下的规矩所制约。

节约言语。《周易》里有君子“慎密”的主张。所谓慎密,就是言语中一不说废话,二不说机密之事。“慎密”的主张,在《礼记》中演化为“公事不私议”和“公庭不言妇女”。“慎密”的主张,在民间演化为“话说三遍淡如水”。

节以制度,一切有规矩可循。合理利用资源,理性地节制人的欲望,东方古文化与现代西方宗教有相通的地方。宗教也教育人节制欲望,爱因斯坦对此的评价是:“在我看来,一个受宗教启发的人已经在最大限度内把他自己从自私的欲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科学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