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41

第41章 道与技

一、“道与技”的故事

故事之一——庖丁解牛:一个宰牛的屠夫庖丁,19年的宰牛生涯杀牛几千头只用一把刀,而且刀锋犹如新磨。屠夫宰牛的动作犹如舞蹈,宰牛的声音犹如歌曲,刀锋所到之处,骨肉迎刃而解,一头牛瞬间就可以骨肉分离成为一堆肉。观察宰牛的文惠君询问庖丁技术为何如此精湛?庖丁回答说:“技源于道。”文惠君听了庖丁关于解牛的议论,却悟出了养生的道理。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养生主》篇中。

故事之二——佝偻承蜩:一个驼背的老人在粘蝉,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其容易程度犹如从地上拾取东西那样。孔子询问驼背老人粘蝉的技术诀窍何在。驼背老人回答说:“有道。”孔子让弟子们把粘蝉道理用在了教学中。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达生》篇中,在《列子·黄帝》篇中亦有记载。

二、道生技巧

两个故事中的“道”,实际上所指的是普遍规律在具体事物中的具体体现。

人们面临各种事物,各种事物有各自的规律,正确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就会产生出异乎寻常的技、异乎寻常的术。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信奉“熟能生巧”的哲学。实际上,“熟能生巧”属于经验范畴,需要反复的实践才能产生出技巧。“庖丁解牛”与“驼背粘蝉”故事,留给后人这样一个重要启示——技从道中来,道能生技巧。如果善于认识事物的规律,任何人都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迅速找到符合规律的技巧或巧技。“道生技巧”与“熟能生巧”两种哲学,在早期的中华大地盛行的是前者。

事物千差万别,但总有规律可循,而且此事物的规律完全可以引申到另一事物中去——触类旁通。解牛之道用现代汉语说是认识了牛的结构构造的共性即规律,用古汉语说是“因其自然”、“依乎天理”,文惠君就把庖丁的解牛之道引申到养生领域中用之于养生;粘蝉之道在于心神专一,孔子把驼背的粘蝉之道引申到教育领域中用之于教学。

一重视规律之研究,二重视规律在不同领域的引申,是中华民族祖先为子孙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道技不能分离

在中华民族的经典与诸子百家的典籍之中,道为技之母体,技为道在实用领域之中的延伸。技一不能与道分离,二不能危害于道。换句话说,所有的技不能危害生生之源,都不能违背普遍规律,更不能违背人生之价值标准。

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顺应道而不违背道,这是中华元文化以及道家文化对发明创造的基本要求。

现代西方哲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将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相互割裂,使众多的科学探索脱离了文化母体,相当多的科技成果上害天下害地中间害空气。一件件发明创造具体看起来都有先进意义,一件件发明创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严重的大问题——把养育人类的地球折腾得千疮百孔。

只要科学而不要文化,人类在追求物欲的同时,却把污染抛洒到了天空和大地。一严重浪费自然资源,二严重违背普遍规律,三违背人类的基本价值标准。如果说法西斯的哲学是在专制中毁灭人类,那么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会在自由中毁灭地球。人不可恣意妄为,人的所有活动必须合和自然、合和天地,否则就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天地的惩罚。在克隆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一切新的探索都应该接受自然、规律与价值的检验。一味地求技而违背道,那么个别人的造孽可能会给全人类带来恶果。

下面摘录爱因斯坦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