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45

第45章 革故鼎新

一、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美国在超导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硅酸铜钡。当时作为一项新的发现而公布于世。不久,中国也发现了这种化合物,不过不是在超导实验中发现的,而是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脸上发现的,硅酸铜钡在当时作为一种染料点缀在了武士的脸上。兵马俑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硅酸铜钡引起了全世界化学界的轰动,古老的东方智慧再次让西方人折服。

以“钻木取火”、“构木为巢”为标志,中华民族从一开始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善于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一直没有受到压制和破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只是一种物理性粉碎,并没有从根本上变质中华文化的元精神。兵马俑出现的化合物,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的创新精神。

秦始皇之前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探索自然,历法研究,中医中药研究,五谷的良种培育,六畜的家庭驯养,冶铁炼铜,商业交易;更重要的是创建一种适合于自己而又区别于西方的新文化。

同时打开《黄帝内经》与《圣经》,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爱心,是两部经典的共同点;认识与方法,是两部经典的差异。《圣经·新约》里的耶稣也给人们治病,但方法是祝福的话、手的抚摩以及使用口中的唾沫——耶稣用唾沫使瞎子重见光明。《黄帝内经》在时间上远远早于《圣经·新约》,然而已经能够在理论上把人体疾病与时空相对应,在理论上把人体疾病与天气、地理相对应,并且创造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以及治病的药石针艾、汤液醪醴。

二、创新的格言与诗句

中华元典之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创新的至理名言。

《周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

《尚书·咸有一德》:“始终惟一,时乃日新。”

《尚书·盘庚上》:“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尚书·康诰》:“作新民。”

《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从这些格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之“新”广泛体现在各个方面:新道德,新政治,新风俗,新器具,新面貌;有新君之新,也有新民之新。

商汤把求新的格言刻在洗脸盆上。商汤所求的“新”字,是多重含义的:每天外有新的仪表,内有新的精神,同时还要以一人之新带动万人之新,以君王之新带动天下之新。

值得说明的是,《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也是为政者主动进行的革新。“其命维新”,求在新“政”上。为政之要,在于革故鼎新。到了清朝时期,主张“维新”的“六君子”却被为政者砍了头。历史前进了,文化却退步了。

三、《革》卦与《鼎》卦

《周易》六十四卦,第四十九卦为《革》卦,第五十卦为《鼎》卦;由《革》、《鼎》两卦演化出了“革故鼎新”的哲理。《周易·革·彖传》歌颂了两场“革命”:一次是商汤对夏桀的革命,一次是武王对殷纣的革命。“革命”一词,就源于《周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彖传》把“天地革”与“四时成”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革新的榜样首先是天和地。“汤武革命”一是与“天”联系在了一起——“顺乎天”,二是与“人”联系在了一起——“应乎人”,如此看来,“天”与“人”都有革新与革命的精神。天革新,使自然面貌更新。人的革新、人的革命,使朝代与政治更新。为政临民者,应不应该懂得“革故鼎新”的哲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