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荒凉的白纸
22228900000042

第42章 学习那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节奏

“学习那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节奏。”(Learn the rhythm which binds all men。)这是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ARCHILOCHOS,7th century BC)一首诗的末句。原诗也不太长,先将英文本引到这里,系美国垮掉派之父雷克斯罗斯所译。

Will,lost in a sea of trouble,

Rise,save yourself from the whirl pool

Of the enemies of willing.

Courage exposes ambushes.

Stead fastness destroys enemies.

Keep your victories hidden.

Do not sulk over defeat.

Accept good. Bend before evil.

Learn the rhythm which binds all men.

当你迷失于磨难之海,

你要起来,凭意志

拯救你自己,脱离旋涡。

勇气能揭露埋伏。

坚定能摧毁敌人。

胜利时要隐藏起你的荣耀。

也不要为失败而恼怒悲泣。

享受好的。顺应不幸的。

须知是一种节奏将所有人系在一起。

原意为劝告人们欢乐时欢乐,遇到艰难别垂头丧气,“须知人生节奏如此”。可能这个英文版出现了一些语义上的漂移,这一句似也可理解为“学习那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节奏”。如果这不完全是歪解,我觉得就大有深意在了,因为古希腊是真正天人合一的人类黄金时代,是主客不分、人与万物和谐一致的时代,不像我们机械时代是分裂的。而将所有人捆绑在一起的是什么呢?节奏或叫韵律,这既是宇宙大道的运行,又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人为艺术的审美一致性。就像德国浪漫哲学所主张的,审美的同一世界的出现可以在“你”与“我”之间建立起一种几乎觉察不到但又基本上可以言说的关系,一种审美化的关系。我们现在的人际关系完全地功利化了,而失去了本应有的诗化特征。德国浪漫派的“你—我关系”中所引出的这个第三者,不是上帝,不是绝对的实体化的理念,而是一种审美的统一心境,它能使两颗心灵把各自的命运交给对方,从而获得一种交融感与归属感。

那么,这种审美同一的功效如何呢?恐怕很难讲。尤其在汉语诗歌的生态环境中,诗歌似乎不但没有将诗人们送到一个共同的无利害的境界之中,或者在诗人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无对待的心境,反而让人们之间的隔膜越发加深。诗歌的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明眼人心知肚明。小圈子意识严重,势利眼风行,为一点儿文学史上的虚名打得头破血流,为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各种手段兼收并蓄,诗人比普通人还低俗,而失去了“人类样板”的作用。我想,这里边的一个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种共同的信仰背景的缺失,既然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来为独立个体提供共同的归宿,人们只能抓住等而下之的“方便法门”。可以说,德国浪漫派的理想已经破灭。通过审美走向自由,只能是一种理想。抵抗异化的写作,最终循环成写作对写作者的异化。能超脱此一轮回者,日渐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