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163

第163章 一个“婆家”和两个村庄

记者罗建东

10月,柯柯亚村的核桃熟了,而与这个“核桃故乡”紧邻的巴喀采油班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享受到了村民们送来的第一批新鲜核桃。

巴喀采油班位于柯柯亚村和巴喀村两个维吾尔族村庄之间,有20来号员工,管辖着30多口油井。1996年,采油班刚到巴喀村地界落脚时,巴喀村的老村长克热木就主动上门“联姻”,促成了采油班、巴喀村、柯柯亚村的“三结义”。

克热木50多岁了,是个老党员,在他的“牵线”下,两个村庄同采油班的“情缘”也不断升温。日月斗转,岁月如梭。7年间,不管是春种秋收,还是赶集探亲,采油班常常充当村民们的义务劳动者,用车用人,有求必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为答谢采油班的热情帮助,村民们也常常带些自家的特产到采油班来串门。5月的杏子6月的瓜,7月的葡萄8月的梨,9月的枣子10月的核桃,一年四季都不曾间断。就在这一桃一李的你来我往中,采油班员工同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采油班的驻地也真正成了村民们“常回家看看”的“婆家”。

巴喀村村民们都记得,2001年夏天,由于高温干旱,村里的水源干涸了,地里的庄稼,圈里的骡马都缺少饮用水,村民们驾着驴车,拖着水罐浩浩荡荡到“婆家”求援来了。采油班负责人当即决定,开井放水!当一车车清凉甘甜的井水从地下抽取出来,装在车上,运返村庄时,井水润泽了村民们的心,也润泽了采油班同巴喀村的亲密情谊。

2002年9月的一天,采油班员工在巡井时发现路边有一辆翻倒的摩托车,一个维吾尔族青年正躺在路边呻吟。一打听,原来他是巴喀村的村民,正准备进城买东西,没想到半路刹车失灵,他因车祸受伤了。员工立即用自己的巡井车将他送至鄯善县医院进行救治。无独有偶,今年6月,柯柯亚村村长的小女儿生病了,村长焦虑万分,赶往采油班求助,采油班马上派车将他的女儿送往医院,由于救助及时,村长的小女儿脱离了危险。

老村长克热木是采油班与两个村庄长期友谊的见证者。从1996年到现在,村庄里谁家有婚嫁喜事,采油班都会派人送上一份贺礼,表示祝福;谁家有困难,只要找到采油班,马上就能得到解决。遇上维吾尔族的节日,采油班领导都会照例到村里进行走访慰问,送去大米、面粉和生活副食品,为上学的孩子送去文具用品,为贫困家庭送去慰问金。许多采油班员工也同村民们交上了朋友,逢年过节,私人来往频繁。只要一提到巴喀采油班的这些事迹,老村长总会跷起大拇指,连连赞叹:“巴喀的朋友,亚克西!”

在采油班驻地里,员工们自己开垦了菜园子、果林,搭建起了葡萄长廊,构筑了亭台水榭,“家”的感觉在员工们自豪闲适的神情中流露无限。上班时匆匆忙忙,换班回来,看看自己种的青菜萝卜,土豆黄瓜,浇浇水,松松土,那伸伸手、弯弯腰的活儿充满了田园牧歌的味道。遇上员工们忙不过来时,村民们会主动前来代为耕种。对一些难以掌握的种植技巧,村民们会竭诚相帮,传授机宜。平时,村民们你送一袋种子,他送一车肥料,使得采油班自留地里不仅瓜果菜蔬满畦,而且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一边搞原油生产,一边搞“小南泥湾”创建,加上不同语言和不同情感的交融,在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的心中,巴喀采油班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婆家”了。

(原载2003年11月28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