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164

第164章 四个女工的一天

记者罗建东

沙尘暴持续了一天一夜,营房的窗沿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沙土。早上,外面风声渐渐小了,天色变得晴朗起来。8点钟,崔红梅和何娟走出营房巡井,王燕和潘雅娟开始做早饭。到9点时,她们巡查完6口油井的运行状况,填写完报表,一起坐在营房里共进早餐。胜北小站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2002年4月,何娟首先来到这里,其他三人也随后相继赶到,四个女人和油井的故事也从此拉开帷幕。每年冬末春初是气候最严酷的时候,沙尘暴频频光顾,整个戈壁飞沙走石,狂风怒号。她们刚来这里就遇上了一场沙尘暴,天气给她们的下马威令她们心有余悸。

小站建站之初,没有娱乐设施,也没有可供消遣的活动。在终日的宁静单调中,王燕慢慢养成了看书学习的习惯。一有闲暇,她就将随身携带的书本拿出来阅读,偶尔写写读书笔记和日记。今年她还报了财会自考课程,计划两年内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

崔红梅和潘雅娟都曾在葡北采油班工作过,早已习惯了野外的艰苦生活。只有何娟是新手,刚到这里时,性格开朗、爱唱爱跳的她不习惯这里的荒凉与孤独,终日沉默不语,戈壁上某些触动思绪的风景也令她神色黯然,凝神幽思。在崔红梅和潘雅娟的开导下,她渐渐融入了这个群体,歌声和笑声又重新回荡在小站营房内外。

小站地处戈壁腹地,离最近的维吾尔族乡村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只有一条车辙轧出的便道通往连木沁镇。小站是四个女工整天生产生活的中心。有时,附近也会有一些物探队和钻井队来这里安营扎寨,红色的测线与隆隆的钻机声成为打破小站沉寂生活的插曲。当这些风景和声音在某天消失,四个女人的生活中便会凭空多出一些思念和牵挂。崔红梅将儿子的照片和全家福挂在营房里,王燕的枕边多了一本毕业留影时的影集。每当夜色降临,四人相互聊一些心事,和家人通通电话,然后带着各自的梦想悄然入睡。

中午12点,四人合伙做了午饭。吃过后,潘雅娟驱车到红连采油班送头一天的产量报表,顺道连木沁镇购买四人的生活用品。站内的土豆、白菜吃完了,为犒劳几天来的辛苦,她还买了些羊肉和海鲜,等返回小站时已是下午2点了。潘雅娟回来后,何娟、崔红梅又驾车到几口较为偏远的油井巡检、取样。黄昏时分,两人完成作业回来了,王燕也刚刚结束对营房附近几口油井的量油、维护工作。四人聚在一起汇总完一天的生产情况,填写了各井的产量报表,而此时,在另一间营房里,潘雅娟已做好香喷喷的晚餐,等着开饭。吃过饭,王燕开始看书、写日记,何娟则躺在床上听音乐,潘雅娟和崔红梅则小声谈论一些事情。晚上8点,天色微黑,四人分作两组,再次外出巡井。等确认各油井生产正常后,才返回营地。依旧是聊天、看书、打电话、听音乐。

晚上11点时,明明星朗云飘的天气突然又变了。营房外隐隐传来呜呜的风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大,最后竟如洪涛奔涌,铺天盖地将整个戈壁淹没……窗户上渐渐有淅淅刷刷的声音,沙尘暴又来临了。四人条件反射般进入战备状态,紧闭门窗,用毛巾堵塞任何可能透进沙尘的缝隙……忙碌一番后,躺在床上,静听着外面鬼哭狼嚎的风声和沙砾劈里啪啦击打门窗的声音。这一夜,四人都没有睡好,想着外面的油井,想着明天要做的工作,一直到天亮……一夜风沙,一夜牵挂,一夜无眠。

(原载2003年12月12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