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2179000000089

第89章 千金散尽还复来

有一位诗人,说出了一句哲人与商人都不太能说出的话。这位诗人是李白,那句话是“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将进酒》,通篇写的是“醉”和“愁”,但内中却有两句极有力度、极为慷慨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怎么复来,李白没有明说,一首小诗也不可能展开论述深奥的社会思想,只能靠我们去想象与推理了。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前提,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李白的逻辑,是正确逻辑。只要是人才,只要在社会上能立得起来,只要能在官场商场行走自如,游刃有余,聚财可以,散尽了钱财再聚也可以。如果不是“材”,或者是“材”却“不为用”,那么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说大话了。许多的纨绔子弟,将家业一败而空,最后沦落为清寒之士,或成了叫花子。让他们重振家业,重新致富,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比尔·盖茨大约知道他的子孙没有“干金散尽还复来”的志向与能力,所以,他在许诺身后将百亿多美元家产捐给社会后,没有要求或者希望子孙们重新挣回来。

聚财重要,散金同样重要。

从聚财的角度讲,散金乃至千金散尽,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挣钱的欲望。想花钱能花钱的人才可能有强烈的挣钱愿望。有钱才能花才能“散”,而钱只有靠想尽办法去赚取,才能赚得到。安贫乐道的人,小富即安的人,视财如命的人,一毛不拔的人,是不会散尽自己的金钱的,同样的,他们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挣钱愿望。

能将千金散尽的,是有超常商业头脑与赚钱能力的人。比如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游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取决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他三次致富,又三次散尽“千金”,从头再来。此人赚钱的能力真正了得。

中国香港有许多巨富,比如曾宪梓、邵逸夫等等。这些人为社会捐了许多钱,几十亿几百亿不在话下。他们捐了款,少上了税,做了变相广告,且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他们因为“散金”,钱是越挣越多。

散金的人,仗义疏财的人,有比较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他们赚钱的信息灵、门路广、点子好、机会多。你给了朋友好处,朋友会帮你找赚钱的机会;你为朋友提供了帮助,朋友会为你聚财保财出一份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钱也能生钱。

把钱看得比亲情、友情、爱情重要,看得高于一切,永远手捂钱袋子,自以为特别会过日子的人,人际关系很差,或者表面上可以,实际上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他们的钱,只能是从牙缝里抠,从指头缝里攥的。他们从不散财,可他们终其一身,也不会有多少钱。

李白一生可能没挣来及攒下很多钱,他不是富翁,甚至他诗里所言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劝别人如此做的,并不意味着他自己有良驹与皮袍子。但李白的心灵是富有的,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也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相信如果让他去经商,他的能力虽不一定赶得上陶朱公,但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不在话下。

“散金”与“赚金”,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充满了辩证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们,应当很好地研究与应用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思想,以“散”的手段,达到“聚”与“大聚”的目的。

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