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这是诗人杜荀鹤《春宫怨》一诗中的前四句。此诗写了春日宫女的哀怨,说她早年因容貌姣好被选进了宫中,想要梳妆美容坐到镜前内心倦慵。君王宠爱谁并不因为长得是否漂亮,那么我还有什么打扮收拾的必要和心情呢。
古诗词里面写宫女怨愁的不少,比如这首《春宫怨》,比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比如“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比如“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等等。这些诗,一方面描写了宫女的寂寞、压抑、焦灼、痛苦,描述了她们渴望自由、爱情、家庭生活的愿望,抒发了她们心中的怨恨,其功能在于揭露皇帝生活的奢侈糜烂,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为妇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与命运的悲惨大鸣不平。另一方面,大多也宣泄了诗人自己的积郁与愤懑。以隐喻隐蔽的方式与角度,表达了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杜荀鹤是安徽石埭人,号九华山人。早有诗名,屡试不第,隐于山中。直到他四十六岁时,才中了进士,没做几天官就匆匆辞世了。所以,一句“承恩不在貌”,在杜荀鹤那里,是有深刻内涵的。
宫女说在皇帝那里,她们承恩不在貌。那么,在什么呢?众所周知,所有的皇帝,都是好色的。他们选皇后选嫔妃选宫女的标准,很重要的是姿色,包括面目是否清秀姣好,头发是否浓密油黑,三围是否达标,身材是否高挑,金莲是否在三寸左右,等等。那么,既然“早被婵娟误”,是因为容貌好才被选秀的,怎么进入宫之后又“承恩不在貌”了呢?皇后的选择与承恩,主要取决于政权需要,往往是政治联姻,不太在乎貌,这好理解。宫女的承恩与否,不在貌,在什么呢?在于是否脑子灵光,眼皮子活,手脚勤快麻利?在于嘴甜,能哄主子高兴?在于博学多问,能陪主子聊天解闷?在于身怀绝技,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帮主子解闷?可能是这些原因。因为宫女们大多很有姿色,甚至娇艳欲滴,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成百上千的美女聚在一起,竞争起来,主要的是拼内涵了。
或者,某宫女自以为漂亮,皇室也认为漂亮,但因为美人儿太多了,皇帝施恩不过来,宠爱不过来,把她冷落了。
或者,某宫女虽貌压群芳,却如汉代的宫女王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师,被画师丑化了,耽误了,皇帝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存在。
杜荀鹤虽然言在“承恩不在貌”,意却在“升官不论才”,杜荀鹤很有才华,但因为不擅考试,长期被拒于官场门外,他苦闷了多年。煎熬了多年,进入暮年时才得以进入仕途,他对朝廷的用人制度是极为不满的。
中国的社会,迄今仍有“升官不论才”的弊病。现在人们上学、就业、评职称、职务升迁等等,个人才能固然是很重要的条件,但在有些时候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在某些掌权者那里,起决定作用的,似乎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是经济实力,是否听话,是否恭顺,是否会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最近听说某教育界要人出事了,大家一聊,均不感到意外,这十几年,许多学子的命运就操在此人手里,孩子们能不能上理想的大学,真正是“承恩不在貌”,很多时候取决于此人的欲望是否得到了满足,取决于他的好恶。
中国的文人们可怜啊,虽对社会上“升官不论才”有看法,却慑于皇威,不敢表达,只能借宫女之事作隐晦的表达与宣泄。一句“承恩不在貌”,不仅让历代的宫女共鸣,更让历代的士子们热泪长流。杜荀鹤的诗,实在太有历史的穿透力了。
20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