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2179000000029

第29章 读拓跋兴宗《请致仕侍亲表》

在《全唐文·拓跋兴宗传》中,收录了唐玄宗时期一个党项人上朝廷的三份表,《请致仕侍亲表》,粗粗一翻,与李密《陈情表》似有某种相似,有传承的渊源。仔细一看,果真如此,正如他在《表》中所言,“鉴令伯(李密字)之陈情”。

李密的《陈情表》,主旨是辞不受官,不事“伪朝”。虽然他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实际上是太想保持好的名节了,所以才找个尽孝的理由来推掉“郎中”“洗马”之类的官职。李密的童年很苦,生下来六个月,父亲死了;刚刚四岁,母亲改嫁而去。李密小时候体弱多病,九岁都不能走路。家族人丁不旺,李密全靠祖母刘氏的爱怜与抚养,祖母对他恩重如山。正如他所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而气息奄奄的刘氏,没有李密的照顾侍奉,也将“无以终余年”。李密请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要“陛下”“听臣微志”,为了此,他“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此事最后以晋武帝为李密祖母赐了两个奴婢,并命令地方予以侍奉了结。李密的《陈情表》,是“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打动了无数代人。

拓跋兴宗的《表》,是要求退休离休,停官辞官去侍亲的,与李密的《陈情表》在侍亲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第一表开篇即言:“臣闻怀禄者耻于冒进,事亲者贵在及时,苟贪非分之荣,何报所生之德?”讲了一番道理,中心意思是要去及时事亲。中国有句古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一个人,不能为了无止境地追求自己的仕途,“贪非分之荣”,而应该及时地报答父母的恩德。

拓跋兴宗说,他的母亲谯郡太夫人曹氏,已八十四岁,“一遭风疾,倍加羸惙”。所以他特别担心与忧心。拓跋兴宗是独子,他母亲早年守寡,而且“守志偏棲”,没有改嫁。为抚养大儿子,其母吃尽了苦,也做出了很多努力。这样的老母,更需要照顾。

接着,拓跋兴宗表示,他以一介“蕃夷贱末”,“久荷国恩”,享受高官厚禄,感觉到惴惴不安。为了老母,他“特乞停官”,请求“许从归侍”。他对皇帝说,现今朝廷人才济济,“群贤共理”,少他一个冗官不会有什么影响。“九牛一毛,未为增损”。他要求皇帝批准,并表示“垂恩遂志,死将万足”。

从第一表看,拓跋兴宗辞官,名义上是为归乡侍母,实际是畏惧仕途,“虑臣身灾”,或者感觉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冗官没有意思,要求“归去来兮”,以退为进,要个肥差。

因为第一表未获批准,于是有了第二表。表中表示,“向母无臣,则乌鸟谁哺?向臣忘母,则禽兽不若。更无性命,以至成长”。李密的情怀,李密的文风。拓跋兴宗文采了得,说他如果离开母亲,“臣母必即倚门气绝”,而他会“上马心断”,结果是“忠孝双缺,公私并丧”。他表示,他的辞官是没有办法。他做官很早,“未冠而仕”,“以蕃夷之贱品,忝冠冕之清流,身带三印,爵封五等,入践命卿,出为副将”,本来,正是报国立功光宗辉戚之时,他应该爱惜毛羽,保持名位,“宁可进寸,其容退尺”。但是,因为“母不能割慈忍爱,子不可背义违亲”,他方寸乱了,没有办法“理军”,也难以“谋敌”,难以“为万人之命,赴国家之急”。最后,拓跋兴宗向皇帝举荐边将,并且推荐了接替自己的人。最后提出的办法是:“全其官守,罢以军麾,减其俸禄。”

第二表没动静,上第三表。拓跋兴宗说,“子急告父,臣急告君”,所以他只能请求皇上,让他归养老母。“乞停臣尸素之禄,假老母残余之命”,而且表示,他的乞请是“诚为至愿,非敢饰情”。他要求皇帝,“上垂天光,俯照愚恳”,“允其停官侍疾”。最后,他把这件事提高到了“贯彻少数民族政策”的高度:“四夷慕义,陛下之德化无穷。岂惟微臣独荷恩私?”

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能被选入《古文观止》,因为它的立意高,感情真,文采斐然,能给人许多的感动和启迪。

拓跋兴宗的《请致仕侍亲表》,文风、立意均模仿李密,文中的一些词句很独特,很有水平,但他的境界,他的真诚性忠诚度,却要大打折扣。他为官几十年,应该懂得忠孝不能两全,懂得作为武将,报国比尽孝更为重要的道理。几次三番上表乞请停官,不为圣上国家着想,也并非为其老母着想,最主要的是在为自己着想。不过这个人还是有韧劲有胆量的,他不怕再三纠缠,惹怒了皇帝,搬掉他的脑袋。也许我分析得不对,拓跋兴宗确实有他要求停官侍亲的苦衷与真情,事在不得不为。

中国的古人让我感动,李密辞官不受,拓跋兴宗乞请停官。现代的中国人,似乎缺乏这种精神。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也许再发展一段时间,中国人对官位的膜拜情结会减弱,会回归到古人比较崇高的人格精神上去。

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