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2179000000025

第25章 党项折氏的历史功绩

折氏是党项大家族。宋朝邓名世所撰之《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称:“又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宋史·党项传》称:“太祖建隆二年,代州刺史折乜埋来朝。乜埋,党项之大姓,世居河右,有捍边之功,故授以方舟,召令入觐而遣还。”

折氏的发迹,是从五代开始的。李克用以缘河五镇为府谷镇,折宗本、折嗣伦父子代为镇将,嗣伦又由镇将升为麟州刺史。嗣伦之子折从阮于后唐长兴初,“加检校工部尚书,复授府州刺史”。自此折氏“世守麟府”,权势日重,支属繁衍,遂成“大姓”。

《金史》载,“折氏世守麟州以抗夏人”,《宋史》中对折氏的评价颇高,言“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捍蔽戎虏,历世赖之”,且“为时人荣之”。如果从唐初算起,到折可求以地降金,折氏为中原朝廷效力五百余年,“其功业彪炳史册,卓绝千古”。此处所谓的“中国”,即位于中原的汉族政权也,五代的各国,宋朝等等。“中国赖之”,评价极高。

有宋一代,折氏是忠臣良将。正如《折继闵神道碑》中所赞扬的,“而折氏传袭至今不绝,非夫世济忠义,勤劳王家,炳丹青而不渝,盟带砺而无愧者,孰能与于此?”忠义传家,所以折氏很为朝廷所重,子孙累世为官。

折氏在对抗元昊、西夏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元昊寇边,宋朝诏折继闵牵制其后。“公(继闵)入贼境,破野寨十二余所,斩级数百”。接着于同年六月,“复击并寨贼屯,斩获千计”。在侦知元昊军要来抢未收之秋庄稼后,折继闵设伏以待。元昊部下党儿等人引兵入寇,折继闵诱敌深入,然后以伏兵奋击,“贼兵惊溃,追斩夺其器甲”,其“观察”守顺仅以身免。九月,“复出塞,斩贼三百余级,焚其族帐,获牛马骆驼以还”。此后,元昊之兵远遁,宋边境百姓放心秋收,“兵用足食”。

折氏一门,为宋朝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抗夏也是为了自己,为了维护其半独立的社会秩序以及他们部族的利益,但客观上有功于中原王朝。

应当特别提及的,一是折太君抗辽,一是折可存擒方腊。

折太君,折德■之女(折德■为折从阮之子),杨业之妻。

折太君的事迹,史籍记载不详,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却多有描述与展示。杨业(杨继业)以头撞碑而死的悲壮,折太君六个儿子特别是杨六郎为国家的忠烈(当然也有到敌国当了驸马的,出家的),折太君之孙杨宗保、孙媳穆柯寨的穆桂英的英勇,都为世代的中国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连折太君手下的烧火丫头杨排风,手舞烧火棍,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也好生了得。折太君在满头白发,儿孙多为国捐躯后,挂帅亲征,令人感佩。

折太君在宋朝北部边境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进攻,可她本人就是西夏国主体民族党项人,这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民族归附的选择性,封建社会的皇权主体性,中原王朝的感召性等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方腊起义,是宋代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小时读书,课文中就有这一课,文言文,没太读懂。方腊起义被朝廷镇压下去了,可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并且生擒方腊的,是党项人折可存,镇压宋江起义者也是折可存,这一般人不知道。我虽历史系出身,也没印象,只是近日读西夏史料时才发现。

关于折氏擒方腊之事,《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记载,“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籍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铭曰:“俘腊取江,势若建瓴。”

虽然折可存后来投降了金人,在克锡的《青城秘录》中被称为“归朝人”,晚节不保,但这要放在宋金对峙的大背景下去看,北宋都被金人亡了,太上皇与皇帝都被掳到了遥远的金地,一个边将,抵抗得了吗,为极度腐败的王朝效命,值得吗,为其死节,值得吗!所以对于折可存及其他折氏后裔,应当予以历史的理解与宽容,不能因他们的过,漠视与否定他们的功;更不能以折氏个别人的变节,否定了折氏五百年的贡献,否定了折氏忠烈之士。

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