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97

第97章 少认了几个字

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叫《多认了几个字》,调侃了一下因多认几个字而狂傲而卖弄的现象。近日碰到一些现象,令我开始从反面思考问题:许多人尤其吃文字饭的人闹笑话出洋相,原因就在于少认了几个字。

据说汉字有七万多个,没有人能全部掌握。一般的人,认识个三千五千的,就够用了,就可以应付。文化程度高一点的,从事与文字关系紧密的工作的,就要多认一些。多多少呢?大约两三千万儿八千即可吧。而到了一定程度,在更高的层次上较量,多认几个和少认几个,就可能区分出高下。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某领导讲话时念了白字,某某演员念了错字,某某主持人迸出了“通假”字。对于这种现象,公众大多不屑、讥讽甚至责备。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苛责,可想想这些人既然在吃那碗与文字搭界的饭,要求他们在文字上全面一些严谨一些似乎是应该的。

做到少出或不出文字上的毛病究竟难不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无非是多认几个字的事。一是留心平时的积累,二是在处理具体文稿时多查查词典,对拿不准的字词,不要轻易放过疑问,不要想当然地胡写胡编胡念。

查词典难不难?不难,小学生都会。但查词典需要养成习惯。有些人,包括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界泰斗一生都在随手翻检各种词典,他们的许多学问是从词典中逐步抠出并积累起来的。有些人懒得查词典,遇到问题时,谦虚一点的问问人,好面子的则凭想当然。离开学校时认了多少字,上天国前最多还认识那些字,或者还还回去不少。懒得查词典,普通人虽然也受害,但关系不大,受害深的,是那些搞与文字关系紧密工作的人。

多认几个字与少认几个字,区别不大,但也不小。多认几个字虽有可能使人飘飘然,令人易生卖弄的毛病,但对工作对生活毕竟方便一些。而少认几个字呢,虽省了些力气省了些心思,但却使人容易出洋相出“硬伤”。虽然哲人曾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话,但识不识是一码事,识多识少又是一码事。如果想识字而且已经识了字,那还是要争取多认识几个,至少要基本够用,要不出大的笑话。

20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