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67

第67章 机构是如此膨胀的

中国的机构,叠床架屋,十分的臃肿庞大,以至于将政府拖入了“吃饭财政”的尴尬处境。从建国不久开始,每过几年就要进行一次机构精简,但精简是暂时的,精简之后是新一轮的更为严重的膨胀。学者们将其定义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之圈。

中国的机构是如何膨胀的?本文不打算从学术的角度回答,也不想从全局的角度解析,只是从感性的角度,从自己所在的局部加以客观的描述。

1982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部的一个省级机关。我到岗时,这里的机构设置是一厅三部,即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外加一个机关党委,直属的事业单位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从1983年开始,在机构调整的一个个浪潮中,机构一次次地扩充膨胀。相继增加的行政机构有对台办公室、政法委、纪检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党史研究室、城工部、农工部(后来两部合并为政策研究室)、保密局,档案馆升格为档案局。

各部委的机构也在迅速膨胀,办公厅原来只有行政处、秘书处、文档处、机要处、机要交通处,后来增加的处室有人保处、信访处、秘书二处、秘书三处、办公室、党总支、行政支部、老干部处、房管处、接待处,最近又增设了督查室、纪检组,升格的有,机要处变成了机要局、科级车队成了副处级车队。宣传部原有的机构为:办公室、社会宣传处、理论处、新闻出版处、文化艺术处,后来增加了干部处、教育处、党员教育处、对外宣传处、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党总支、党刊社、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据说机关事务管理每个部委还可设处级机构,配两名处级干部。精神文明办公室升了格,从正处级变成了正厅级。其他部委的膨胀情况与以上两个单位大致相仿,均扩充了一倍以上。

在机构膨胀的同时,领导干部指数也在迅速膨胀。1982年时许多部委办领导为一正一副或两副。1983年之后,大多成了一正三副甚至四副,另外近年还有了一至两名非领导指数的助理巡视员(副厅)或巡视员(厅级)。处室领导一般为一正一副或两副,但相应地有非领导系列的助理调研员(副处)和调研员(正处)。以某小省的一个部为例,总编制五十余人(不含事业单位),部领导为一正三副,外加两个不占指数的兼职副部长,有一至两名巡视员指数,处长十三个,副处长十四个,正处级调研员七个,副处级调研员八个,除了司机等不属于干部系列的八人,其余人人均当官,仍有剩余。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大部分调研员均兼着副处长,干部中只有三名刚刚考进部里的年轻人为干事,但目前还空着三个副处长的位子。

人人都成了“官”,是否就真的调动起了积极性?非也。当了“长”的,觉得许多能力低的、工作差的、靠混日子也同样得到了提升,缺少了自豪感,弱化了责任感;升了“虚职”的,觉得自己反正升实职不太有望,靠混日子同样什么也少不了,不妨继续混下去,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虚职”耿耿于怀,十分不满;少数未被提拔的人一方面心理极不平衡,觉得绝大多数是当官的,工作的重担压在了自己肩上,另一方面树立起了“熬”“混”的意识,认为无论怎么混,弄个“长”“员”之类的不在话下,这样的心态于工作自然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的机构在进行着精简与膨胀的恶性循环,机构的庞大臃肿,冗员的无限制增多,财政供养人数的滚雪球,已使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助长了腐败,影响了干群关系,危及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鄙人所描述的上述现象中,人们也许能了解机构膨胀的轨迹与情况的严重程度,思索机构膨胀的表象的与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199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