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66

第66章 男人的一口气主义

人是富于理性的,男人更是如此。理性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冲撞磨合的产物,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灵魂。理性的强弱,是男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的标志,是男人能否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因而理性便是智慧的同义语,理性之光便是智慧之光。

人在富有理性的同时,也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可以说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是人类需要面对的来自自身的挑战。细细想来,由于人的非理性而使人遭祸的可以说数不胜数。翻翻《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因脾气暴躁,或说话随便而招祸惹事的,比比皆是。非理性的人,或人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常常是忍不下一时之气,因而便难以“保百年之身”。

非理性固然有许多危害,可对于人类来说,又是不可避免的。大智大慧若林则徐,有时也免不了发火,故而在他的官衙内高悬“制怒”的条幅,以便时时警省自己。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讲,非理性倾向就更加严重了。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过”大概也包含非理性在里面,区别仅仅在于程度的轻重和控制能力的大小。

非理性之对于男人,一方面是缺点,另一方面可能还是优点。比如男人的“一口气主义”吧,肯定属于非理性的范畴,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点。但生而为人,生而为男人,如果为了前程,为了官运亨通、财源畅达而永远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永远受胯下之辱,那这个男人在众人心目中一定没什么威信,只能给人以可怜虫的印象。如宋江般面对御赐的毒酒不但自己要饮,而且先取了李逵性命的做法,对他本来就男人气不足的形象又进一步进行了削弱。

说到男人的“一口气主义”,便让人想起鲁提辖精彩的一幕:三拳打死镇关西,想起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想起了古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想起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兵败垓下,又不肯渡江逃命的西楚霸王,想起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变法英雄谭嗣同,想起了吊死在煤山老槐树上,留下遗书,让李自成分自己之尸而不要伤害百姓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男人的一口气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意气用事,是没有权衡利弊得失,或者说对自己有害,但这里面确实包含不可不为的苦衷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有人将此讥之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人是有面子也必须要面子的,不争这口气,哪人还有什么人格尊严,人还怎么区别于其他动物!所以愚以为,不可将“一口气”强调过分,但切不可忽视轻视藐视以至无视这“一口气”。人们尤其是男人们,在必要的时候,不妨非理性一下,如某位老将军般在所谓“二月逆流”中拍案而起,拍断手指;如陈毅元帅般承认自己虽反对过某人,实践证明反对错了,但自己不敢保证今后不再反对他(即反对他的错误做法)。

男人的“一口气主义”常常被视为冲动,被目为“二杆子劲”。这种判断有合理成分,但有以偏概全的毛病。有时这种“一口气”其实是最大的理性,比如陈胜吴广的“揭竿”,比如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出逃的谭嗣同要求“自嗣同始”的流血,是一种对群体命运、民族命运的透彻分析和准确把握,真正乃大智若愚之举。这种“一口气”,是民族的浩然正气,是时代的恢弘之气,是历史的磅礴大气。

人生不易,如何行走于世,主张颇多,司马光所言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界和选择大约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时候,作为男人,在真理面前,为了正义的事业,不妨不计后果地大吼一声,拍案而起,说他一两句放肆的话,做他一两件大胆的事,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方面吧。

19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