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112

第112章 心在儿女父母间

人的一生第一位和最重要的老师是母亲。母亲曾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正派、诚实,要有志向,要有爱心,要讲究卫生等等。母亲在旧社会,生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同时道德下滑的时代,看到了太多的子女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抛弃父母的事,因此对我们六兄妹讲得比较多的是关于敬老的问题。记得母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和一句俗话,讲的是在某个年代的某个地方,有一个人,生有一群儿女,在此人步入老境时,儿子们有遗弃他的迹象。老者心生一计,常常于夜深人静时关起门来鼓捣自己的炕柜,闹得叮当乱响,似在数银元,或者金元宝之类。众儿子猜想,“老东西”有钱,于是一改过去的态度,纷纷前来孝敬父亲。及至老者在安度晚年,溘然长逝之后,儿子们打开柜子要分遗产,却发现里面不过装了一堆烂石头。那句俗话是结论性的:“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这句话道出了一定社会阶段(包括目下的社会)人生人性的一个侧面。还有一些侧面它遗漏了,比如我以为,儿女的心除了“石头”,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他们儿女的身上。人的心,在子女与父母(包括“石头”)之间。

亲下代而疏上代,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生命得以延续、种群得以繁盛的必然要求。“乌鸟反哺”现象有,但程度有限;“虎毒不食子”“舐犊之情”,则司空见惯。在这方面,人类与兽类有一定区别,但本质性的区别不大。考察人类历史或曰历史过程中的人类,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总是超过对父母长辈。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体如此。以我的母亲言,她花在子女身上的精力,对子女的关爱照顾,均多于对她的父母与婆母(她没见过公爹)。我的父母已年近古稀,清贫了一生,晚年好不容易攒了几个线,舍不得用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一部分给子女每人几千元买房子,一部分在我一个弟弟下岗时拿出来让其创业。到了我这辈,我以为虽然我有一定孝心,为父母做了一点事,比如集众兄弟之力为父母买电器、家具,装电话等等,但我为父母所做的事,所出的力,所花的钱,同我和妻子为儿子付出的相比,要少得多得多。我常常于年关节日时,触景生情时,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太不孝;我也常常于听到关于讴歌父爱母爱的歌曲时眼眶发热,想起双亲;我还常常在轻轻哼着“想家的时候,多想为家做点事”时,筹划着为父母做一点小事。可总体上,我以为我做得太少,做得很不够。但一想到儿子要上大学,上研究生,便不得不将有限收入中的有限剩余大部分给儿子存起来,看来责任心仍然大于孝心。也许是自责与愧疚中的开脱吧,写下了这篇小文,不知有无与我有共同感受者?我想应该有吧。

200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