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24

第24章 友情天空敢做善为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仰望星空,总会想起过去的美好回忆。人的一生,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有朋友是财富。世上的东西,有些失去之后就难以得到。缘分如此,机会如此,感情如此,友谊亦如此。

一种朋友,需要天天见面,事事关心,或许,还会常常摩擦。为了“圆融相处”让自己的缺口被对方填满,更适合“腻”在一起。这种朋友叫“依赖”。

另一种朋友,很长一段时间见一面,像周期性的抛物线。今年谈去年见面的情景或年年谈第一次交叉线的悸动,百说不厌。冲突从来没有存在过,思念却习惯性地出现在某个季节。这种朋友叫“惯性”。

也有朋友,很少见面。靠默契、灵通、第六感,总给对方需要的激动、感动,甚至心动的感觉。哪怕只有一个问候的电话,都令人兴奋不已。这类朋友叫“缘定”。

当然,还有一种朋友,即便没有好的机会和你在一起,也要创造一切条件和你在一起,但他对你的情谊与缘分、友情无关,也许他看到的和想要得到的是更多只有在你身上才有的利益。这种朋友叫“利用”。

无论如何,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或微小或巨大、或美好或悲戚的变化。就在这种变化中,我们感受着友情带给我们的全新价值观念,领略着友情带给我们的无限风光,这种友情观念的变化,同样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古今友情之变化

考察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其实关于友情的看法,古代人的关注点在很多方面是与我们相同的,但有些则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总结起来,古代人的友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代人的友情具有比较鲜明的等级特色。我们来看看“八拜之交”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吧: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可见,这个当今被我们广泛形容友情之深厚的成语其实最开始是出自对自身身份的确立、抬高和对对方傲慢的打压,并非真正的“惺惺相惜”。

第二,古代人非常关注双方的心灵和情感交流。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们两个同为商家,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第三,古代人在对待友情时,也很讲究“志同道合”,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与今天朋友之间共同分享经济利益有所不同,古代人更看重友情中“义”的因素。

第四,古代人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而且初步具备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共同取得发展的意识。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青年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王起欣赏白敏中的才学,想取他为状元,但不满意于他与贺拔甚的交往。于是派人带信给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于是就拒绝贺拔甚的来信,但是事后白敏中又将事情告诉了贺拔甚,并说:“状元有什么了不起,难道比朋友更重要吗!”于是两人开怀畅饮,王起知道后,反而一起录取了他们。

第五,古代人对朋友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较为细致的划分标准,且这一划分,在当今社会看来依然具有使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明代学者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对是真正朋友还是虚假朋友作了区分。他指出,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这样的朋友为“畏友”;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危急关头,都能生死相依,这样的朋友可称“密友”;而以甜言蜜语来迎合人,以吃喝玩乐论交情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到灾祸就相互倾轧的人是“贼友”。可以看出,只是称谓上的不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依然在沿用这种划分方式。

时至今日,友情有固守坚持的一面,比如坚实的依靠、温暖的怀抱、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友情也有改变发展的一面,比如舍义取利、背信弃义、阳奉阴违;但不管怎样,友情的本质没变,变化的是社会的现实,因此有时偶尔的背离就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毕竟友情也有在现实面前的无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分辨这真真假假,为真正的友情坚持,看看当今社会的友情关注点转向了哪里。

友情在保持其本质的发展过程中,关注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处理友情时,似乎更注重利益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情况下,人们有时候会把朋友之间的友情简单地量化为物质利益的数据上,即便是之前友情比较牢靠的情况下,如果你有求于你的朋友,那么似乎必须得相对应地付出一些什么,此时光靠友情这种情感显然是不够的。出现这种趋势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苛责这种现象,相反,如果能够用这种方式维系友情,倒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将相对复杂的情感问题简单化了。

第二,对待友情,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相对平淡和低调的方式处理,也就是说之前一段时间社会整体情况是,如果我和谁之间建立了友谊,那么我们会有意地将这种情感展现出来,并且愿意用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加以彰显,昭告天下。但是现在,我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真正去实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

第三,人们在体验友情的过程中,更愿意去感受友情带给人们的快乐,而对于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愉快,他们会尽量避免,而且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于爱情和亲情会显得不那么突出。

国王最近懊恼极了,因为他的头发一大把一大把地掉,御医束手无策,换各种秘方也不管用,眼看就要掉光了。“我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保不住头上的头发,岂不丢人?”国王对王后说,“每次看到比我年岁大,却头发浓密的臣子对我笑,我就觉得他是在嘲笑我,真想把他拖出去斩首!”话传出去,满朝文武都不敢笑了,只有几个人不怕,照样盯着国王笑,因为那几个人比国王还秃。王后看了灵机一动,对国王说:“你何不把那些秃头全升为高官?”国王照做了,而且自从秃头都升官之后,国王也就变得很快乐:“秃头可以做高官,秃头走运,秃头有什么不好?”国王心想:“那些有头发的人,想秃还秃不成呢!”其实国王的快乐就是建立在一个“同”字上,因为有了共同点,所以不再有烦恼,友情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只是在友情中寻找我们的共同点以获取快乐。

第四,人们由以往在友情中更愿意做出牺牲自我转变为即便是朋友也应更彼此尊重和平等。关于朋友的定义,很多人都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只要遇到有好感的人,立马就敞开心扉挂到了人家身上。吃喝拉撒,行走坐卧,恨不得自己和对方都直接变透明。一旦对方稍有不配合,马上就伤心失落怨声载道:你怎么能如此无情地辜负我的信任和友好!世间一切爱,除了血缘之外,都讲究四个字:来去自由。你友爱别人,别人接受,那是你的幸运;别人不接受,也属正常。而所有高举的友谊幌子中,最可恶的就是挂友谊之名行绑架之实。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你必须:我伤心了来安慰、我无助了伸援手、我渴了要递水、我饿了要喂饭。一旦期望值落空,对方立即就得下地狱。有这样的朋友你当然心满意足了,可别人谁愿意平白无故地多这么一个累赘。对于这样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敬而远之。因为他找的根本不是朋友,而是一随从。

应对变化,维系友情

面对着这样的变化,大学生其实不必惊慌,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一个底线:别人怎么做我们不能干预,那么至少做好自己。下面这些在心态上的建议会对大学生处理友情时有所帮助。

第一,适度表现,言谈谨慎,别让朋友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许你与朋友过往甚密,无话不谈,也许你的才学、相貌、家庭、前途等令人羡慕,高出朋友一头,这些有利的条件可能会使你不分场合,尤其是与朋友在一起时,更是无所顾忌,锋芒毕露,毫无节制地表现自己。言谈中往往会流露出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这会令人感到你是在居高临下地对人讲话,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使别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由得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所以,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控制情绪,保持理智,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并注意时时想到对方的存在,照顾对方的心理承受力。

第二,分清彼此,信守契约,别让朋友对你产生防范心理。朋友之间常常东西不分彼此,但是,如果对朋友的东西,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不加爱惜,有时迟迟不还或者干脆不还,时间长了,便会使朋友认为你过于放肆,由此产生防范心理,并有可能导致你们之间关系的疏远。实际上,朋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就物而言,你和朋友之物都可以随时借用,这是超出一般人关系之处。但你对朋友的东西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朋友的东西更应该加倍爱护。要把朋友的物品看做友情的一部分加以珍视,注重礼尚往来的规矩,这样才会使朋友永远信任你。

第三,避免散漫,讲究小节,别让朋友对你产生轻蔑、反感。朋友之间,谈吐行为应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唯其如此,方显出自然本色。但如果过于散漫,不重自制,不拘小节,则使人感到你粗鲁庸俗。也许你和一般人相处会以理性自约,但与朋友相聚就忘乎所以,或指手画脚,或信口雌黄、海阔天空,或肆意打断朋友的话语,讥讽嘲弄,或听朋友说话时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也许这是你的自然流露,但时间长了,朋友会觉得你有失体面,没有修养,对你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就会改变对你原来的印象。所以,在朋友面前应保持自然而不失自重,保持热情而不失礼仪,做到有分寸,有节制,才能赢得朋友永远的友谊。

第四,信守诺言、严守约定,别让朋友觉得你不可信赖。你也许不那么看重朋友间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之求爽快应承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会轻描淡写地解释一二,认为朋友间能够互相谅解,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殊不知朋友会因你失约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缺乏信赖感的人。所以,对朋友之约或之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要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无信。

第五,求友相助,不要强求,别让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当你有事需要求人帮助时,首选对象当然是朋友,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索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不去。或许他表面上乐意而为,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理。所以,对朋友有所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的口吻说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要求。

第六,分清场合,进退有度,别让朋友对你感到厌烦。当你到朋友家串门时,若遇上朋友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其他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正准备外出等,如果你自恃彼此是朋友,不顾场合,不看朋友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喧宾夺主,不管人家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教养,不识时务,不近人情,以后就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类似这种情况,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你要知道,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可贵。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又要返回北京。刘白羽万般无奈,只得让妻子汪琦带病危的儿子回家。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突然电话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偕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在最沮丧、最无助的时候,那个愿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友情可以为你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