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23

第23章 血浓于水学会感恩

人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上顺境,也会遇上逆境。其实,在所有成功路上折磨你的,背后都隐藏着激励你奋发向上的动机。换句话说,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懂得知道如何将别人对自己的折磨,转化成一种让自己克服挫折的磨炼,这样的磨炼让未成功的人茁壮成长。所以,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坚强与懦弱是成败的分水岭。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是否赋予它一种信念的力量。一个在信念力量驱动下的生命即可创造人间的奇迹。

情感形成之后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由于环境的稳定、个体内心倾向的稳定而表现出暂时的稳定。当时代发展,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人们的情感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情感就会表现出和之前不一样的特点。例如,在亲情方面,人们会更多地考虑物质满足与亲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友情方面,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到真诚与利益满足是否能够互补;在爱情方面,仅是在中国,择偶标准在近些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情方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丰广的人脉关系对于他们的成功会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在发展趋势上对情感出现的新特点能够有所把握,这样他们就能够在离开校园环境的时候,可以从情感角度对这个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大学校园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时期,但是相对于人生历程而言,那毕竟也是短暂的,因此关注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在内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趋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真的要说起亲情的变化时,心里突然有些异样的感觉,那是因为亲情在所有人心底都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表现,人们可以接受朋友的背叛、可以理解爱人的不忠、可以承担社会的冷落,但是人们无法想象如果亲情的本质发生变化之后,他们在这个社会上还能信任什么,还能依靠什么。所以,亲情的变化是人们情感历程中亲情形式的变化,是人们在表达表示自己亲情的方式上的变化,是人们在维系深入亲情过程中方式的变化。有这样一句话:变化的是表情,不变的是亲情。这里的“表情”就是说我们表达亲情的方式,而“亲情”就是指亲情的实质。

“孝悌”与“反哺”之变化

中国是最看重亲情的国家之一,注重亲情这一传统美德古已有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人的亲情观念是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亲情观念。但二者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古代的亲情观更多的是以“孝悌”的形式表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情感传递,也就是我们说的“反哺”;而当代的亲情观则更多的是以“关爱”的形式表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情感传递,也就是我们说的“哺育”。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舜并没有因为父母曾经的不德行为而抛弃最起码的“孝悌”,这种在情感经历了不堪之后还能做出的选择令人钦佩。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个,按照时间顺序其排在了第一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的亲情观念更多的是关注了“下”对“上”的孝,而“上”对“下”的关爱却很少提及,这从《二十四孝》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就可以感觉到,人们说起古代的亲情就马上想起孝,与之不同的是现代人的亲情观念似乎正好反了过来,人们一说到亲情马上会想到父母如何对自己好,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等。当然,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关注到应该在享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同时,更多的去“反哺”父母,朋友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一直被一个朋友讲的故事感动。

当我决定教父亲认字的时候,他早已年过半百。他时刻担心自己会因记性不好,而无法领略我所教授的知识。我轻拍他的肩膀,像他当年哄我睡觉一般安慰他说:“爸,您别担心,其实认字是很简单的,只是写会稍微困难一点儿。”

我把新买的儿童看图识字放在他的床头,一遍又一遍地教他朗读声母韵母。在这座贫瘠的小镇里,他整整生活了五十年。五十年的地方口音,已经让他无法分清平舌翘舌,前鼻音和后鼻音。

他每念错一次,就会沉郁片刻,细细思索,口中喃喃,慢慢自我纠正。尔后,欢喜地跑来念给我听,问我是否正确。

我心里难受极了。对于这类将一生都付诸土地的中国父亲来说,晚年学习知识,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于是,有很多次,我板着脸告诉他,从此之后,再不让他认字了。我以为,他会因此而喜悦狂呼,如同厌学的孩子忽闻学校放假一般。

岂料,他竟因此郁郁寡欢,久食无味。母亲见他这般模样,只好又将我拉到屋中,再三嘱托。她说,父亲心里一直内疚着,这些天,几乎整夜失眠。他想,一定是自己过于笨拙,才会招致我放弃教授的工作。

我眼中瞬间泛起一片汪洋。经过小院的时候,我把新买的字典递给了父亲,并向他说明了其间种种。我之所以不愿教他,不过是想让他少受些磨难罢了。

他听出我的良苦用心,便忽然释怀,忐忑地问我:“今天还能上课吗?”我点点头。他一个纵身从凳子上腾跃起来,跑进屋内,将他的看图识字取了出来。

我再没打断过他的进程。我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万分耐心来对待他的一切提问。

教他使用字典查询所要写出的字词时,他经常因分不清平舌翘舌而找错甚至找不到需要的字。有几次,他翻得绝望了,竟撇开工具条,一页一页地翻着过去,细细寻看,一看便是一两个时辰。

母亲担心他这样下去会把眼睛弄坏,又请求我想想解决的办法。于是,我又花了几天时间,把他常用的字词罗列开来,注上声母韵母,并且标明所在字典的页码。

他如获至宝一般,将那张写满蝇头小字的信笺纸平平整整地贴在门后,早中晚各温习一次。母亲时常笑话他,说他比大学教授们还要用功。

四月,假期完毕,我再度回到湖南。临别前,父亲要走了我的联系地址。当时,我并不明白他的真正用意。直到半月后,在湖南的信箱里收到一封笔迹拙劣的信件,才真正懂得他为何对学习如此百般刻苦。

信未,他写了一句玩笑式的结尾。这句原本该让我莞尔一笑的话,却让我失声痛哭起来。他说:“儿子,这是爹这辈子写的第一封信,写得不错吧?请多多指教。”

他所有努力的原因,只是想亲手给我写一封简单的家书。

朋友讲完故事的时候,眼泪再一次涌出,我能理解他的那种感受,因为我有过和他相同的经历,上学前班学完汉语拼音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教妈妈认字,妈妈没上过一天学,直到现在她会写的字也仅限于她的名字。我当时惊异于妈妈为什么那么笨,我小小年纪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的内容,为什么她学了一周、一个月、一年都学不会,直到我开始懂事以后才明白,妈妈注定是没办法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的,因为,她是妈妈,她要承担这个家庭的重担,她要把她大量的时间用于对我的哺育上,说得夸张一些,也许有一天如果她真的学会了这些,那么可能没有系统掌握知识的就是我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亲情的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传承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亲情价值观念,而对那些与社会发展规律不符甚至是相违背的问题,则要理性分析后科学对待。

亲情范围扩大之变化

当代人亲情观念变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对亲情观念的认知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以前人们一说到亲情首先想到的而且主要想到的就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而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所有亲情成员之间的情感内容,这就使得亲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她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她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有一次她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他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他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她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他们都不承认,说那两个一起挨打。说完就扬起手里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干的,你打我吧!”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得喘不过气来,打完了坐在炕上骂道:“你现在就知道偷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我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当天晚上,她和母亲搂着满身是伤痕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泪都没掉。半夜里,她突然号啕大哭,弟弟用小手捂住她的嘴说:“姐,你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她一直在恨自己当时没有勇气承认,事过多年,弟弟替她挡竹竿的样子,她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年,弟弟8岁,她11岁。

弟弟中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同时她也接到了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晚上,父亲蹲在院子里一袋一袋地抽着旱烟,嘴里还叨咕着,俩娃都这么争气,真争气。母亲偷偷地抹着眼泪说争气有啥用啊?拿啥供啊?弟弟走到父亲面前说:“爸,我不想念了,反正也念够了。”父亲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脸上,说:“你怎就这么没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姐俩供出来。”说完转身出去挨家借钱。她抚摸着弟弟红肿的脸说,你得念下去,男娃不念书就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沟了。弟弟看着她,点点头。当时她已经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了。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弟弟就偷偷带着几件破衣服和几个干巴馒头走了,在她枕边留下一个纸条:姐,你别愁了,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弟。她握着那张字条,趴在炕上,失声痛哭。那一年,弟弟17岁,她20岁。

她用父亲满村子借的钱和弟弟在工地上搬水泥挣的钱终于读到了大三。一天她正在寝室里看书,同学跑进来喊她,梅子,有个老乡在找你。怎么会有老乡找她呢?她走出去,远远地看见弟弟,穿着满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她。她说,你怎和我同学说你是我老乡啊?他笑着说,你看我穿成这样,说是你弟,你同学还不笑话你?她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她给弟弟拍打身上的尘土,哽咽着说你本来就是我弟,这辈子不管穿成啥样,我都不怕别人笑话。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她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她再也没有忍住,在大街上就抱着弟弟哭起来。那一年,弟弟20岁,她23岁。

她第一次领男朋友回家,看到家里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屋子里也收拾得一尘不染。男朋友走了以后她向母亲撒娇,她说妈,咋把家收拾得这么干净啊?母亲老了,笑起来脸上像一朵菊花,说这是你弟提早回来收拾的,你看他手上的口子没?是安玻璃时划的。她进弟弟的小屋里,看到弟弟日渐消瘦的脸,心里很难过。他还是笑着说,你第一次带朋友回家,还是城里的大学生,不能让人家笑话咱家。她给他的伤口上药,问他,疼不?他说,不疼。我在工地上,石头把脚砸得肿得穿不了鞋,还干活儿呢……说到一半就把嘴闭上不说了。她把脸转过去,哭了出来。那一年,弟弟23岁,她26岁。

她结婚以后,住在城里,几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他们都不肯,说离开那村子就不知道干啥了。弟弟也不同意,说,姐你就全心照顾姐夫的爸妈吧!咱爸妈有我呢。丈夫升上厂里的厂长,她和他商量把弟弟调上来管理修理部,没想到弟弟不肯,执意做了一个修理工。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电线,让电击了住进医院。她和丈夫去看他。她抚摸着他打着石膏的腿埋怨他,早让你当干部你不干,现在,摔成这样,要是不当工人能让你去干那活儿吗?他一脸严肃地说,你怎不替我姐夫着想着想呢?他刚上来,我又没文化,直接就当官,给他造成啥影响啊?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也哭着说,弟啊,你没文化都是姐给你耽误了。他拉过她的手说,都过去了,还提它干啥?那一年,弟弟26岁,她29岁。

弟弟30岁那年,才和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结了婚。在婚礼上,主持人问他,你最敬爱的人是谁,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姐。弟弟讲起了一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邻村,每天我和我姐都得走上一个小时才到家。有一天,我的手套丢了一只,我姐就把她的给我一只,她自己就戴一只手套走了那么远的路。回家以后,我姐的那只手冻得都拿不起筷子了。从那时候,我就发誓我这辈子一定要对我姐好。台下一片掌声,宾客们都把目光转向她。她说,我这一辈子最感谢的人是我弟。在她最应该高兴的时刻,她却止不住泪流满面……

这就是亲情,它在用最深沉最广博的爱去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其实它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是宽泛的、博大的,兄弟姐妹之间,叔姑姨婶之间,甚至是继父继母与子女之间,这种浓浓的情感都来自于最初始的亲情概念,却又为亲情之花的绽放施加着同样丰厚的肥料。

亲情维系之变化

亲情发展变化的另一趋势是让我们比较欣喜的,那就是: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到,亲情的维系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社会对亲情观念的育化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的事情。我们在前些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大学生普遍把经济没有独立作为暂时无法孝顺父母的理由,但是近些年,这种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已经把亲情的维系更多地看成是一种心灵的实际慰藉,即便没有钱一样可以孝敬父母。而且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很多学校在举办以“亲情”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为自己的父母洗脚的暑假作业、在成人宣誓仪式的时候强调父母及亲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爱护等,这些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我们在考察亲情观念发展变化的趋势,准确把握亲情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目的就是:希望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亲情的表达和显现应该是一种常规化的事情,随时随地都能够彰显自己的亲情精神。

我们还必须关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亲情的发展方面我们要特别关注子女对老人孝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其实是尊重。

亲情,谁都有。可亲情,谁都懂吗?也许不懂的人有很多,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读懂亲情,而是在享受亲情带来的满足,当有一天,我们没办法再去感受亲情的时候,也许亲情才真正告诉我们,我们做的其实还是太少了。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亲情对每个人来说也只有一次。我们珍爱着自己的生命,我们在爱情面前不断地付出,在友情面前无私地奉献。但有谁问过自己,我们为亲情做过些什么呢?

许多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大学时星期天通常不回家,等实在没钱的时候,才想起还有个家啊。我们对朋友、情人可以挥金如土,却从没想到过给我们的亲人买点什么。我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记住许多朋友的生日,但我们有的却连自己父母多少岁都无从记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吝啬你的情感,更不要死守着那些对于你来说永远只是虚幻的东西,享受你应该得到的爱,真心付出你的爱。让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