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25

第25章 唯美爱情追寻到底

如果问现在各大卫视播放的娱乐节目哪一个最火,很多人都会说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这是一档大型电视相亲真人秀的节目,每期都会有24位单身女性和5位单身男性,面对面地进行相亲互动活动,当然除了这些相亲的单身男女之外,还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一同观看和参与着这一节目,这就是说,这档节目其实是把和爱情相关的私人事件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一节目从播出开始,收视率就一路走高,直至今日,这档节目依然火暴,而其他卫视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电视相亲节目充斥荧屏。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爱情这一最受人们关注的情感体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人们对爱情的看法、理解、表达和践行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爱情观念的变化同样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古今爱情观之比较

考察爱情观念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着手,看看古代的爱情观念和当今社会的爱情观念有什么不同。

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应允下的权利,包括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虽说,皇帝的女儿嫁人叫“招驸马”,有挑选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们可挑的也只在皇帝御笔钦点的人中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状元郎,或是大将军,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异邦王储。总之,这嫁的是某位可为皇帝达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即使才貌双全也难睹凤颜。皇家之内如此,普通人家亦难幸免。于是多的是包办捆绑,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才知夫君长相,而岳父母却早已将贤婿的面貌烂熟于心。

在这种更似于父母“嫁给”婿的婚姻制度下,我们不知文成公主婚后是否幸福,但总也是万世歌颂。而貂蝉虽说是受指使,但也该庆幸最后嫁了个叱咤风云的主,后人也没忘了她在铲除董卓功劳簿上的位置。可怜的是西施,牺牲了自己与范蠡的爱情,嫁了吴王。虽说于越国功劳一件,最后也与范蠡终成眷属,但女色祸国的骂名至今不绝于耳。为了避免这种命运,就有了站在父母权贵前说“不”的。可刘兰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独孤皇后比较厉害,生前坚决不许杨坚纳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头一个“妻管严”。杨坚终于还是续了弦,而这位妃子在爱情路上走得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后又被炀帝霸占,和王位、玉玺一起如东西般被继承了。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恰是对所谓传统从一而终的贤妇观念的最大讽刺。

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于女性身上远不止于此。可怕之处在于大多女性不仅顺从甚至迎合这种爱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莲、李瓶儿虽被作为泄欲工具,却反而“以苦为乐”,于小小的西门府里争宠夺幸;《水浒》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却认贼做兄,还嫁了个五短之人,反而以为幸。封建的思想已将这些女性脑中的爱情细胞灭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是非颠倒的盲从与迎合。

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有权享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男子所谓的“爱”女子,如同商贾爱财、农民爱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价值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庄贤淑的正房炫耀于人前,或是纳几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满足私欲。与街市之上挑选货物细细筛选无多大不同。梁山伯之类终是少数。而虽有王熙凤持家、武则天治国的事儿,也毕竟是她们貌美得夫君宠幸在先,体弱又软弱的贾琏和唐高宗也毕竟少之又少。倘若洗衣烧饭生子之事不算权利,那么女子被赋予的真正权利是于亭中听琴、于园中扑蝶、于房中等候月钱。正如梁实秋所说:“当男人将家用置于妻室面前时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舍而不是爱情。”撇开禽兽般的西门庆、孙富之流及李甲之类中庸的,光谈些所谓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于爱情而被称道。可结果前者做了和尚,后者上了吊,都没能和爱人厮守。这所谓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们却也不能责怪他们和她们的软弱或是屈从或是反抗得不彻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极性。因为作为群体的统治阶级的男性,绝不会允许一种会颠覆自己统治思想的爱情观念存在。而作为个体的少数“痴情汉”及作为整体的受压迫阶级的女性都无力去改变这种局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古代的爱情观念和现代的爱情观念最大的不同当集中在“自由”二字上,因为没有自由,所以也没有平等、尊重可言,更不会生出缘分、挚爱这样的情愫,有的只是两种无奈的结果:顺从和被逼顺从。相比之下,今天的人们就幸福得多,至少在法律层面对爱情的自由化还是进行了保障,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感受自由爱情的优越,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情感本身,而不是其他。

当然,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婚姻观念依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种种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时段感受中国人爱情观念的变迁。

1950~1960年“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事实上,那时候也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发生。但关于爱情自由的梦想已经萌芽。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年择偶的关键词。“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一则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了军人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嫁给军人,尤其是嫁给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鹜。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那些站在台上胸戴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要求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1966~1976年政治决定一切

“文革”十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尚且是一段不愿掀开的伤痛;而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人来说,更为残酷。那是一个悲情的年代,许多青年受到了双重迫害。那些叫知青的人,不仅在身体上突然间要承受繁重的劳力;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还需要面对沉闷、落后的环境而失去了爱的能力。那时候,人们的服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中国几亿人的生活空前地只剩下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

在那个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分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崇拜而被鼓动去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做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不但没能卸下自己的任务,自己的命运也就此改写了。这位知青以“苦涩”来形容自己的知青生活。“在那个年代,不允许谈爱情,这是个人私情,而国家提倡的是建设祖国。我们是感情被荒废的一代。”

转折年代,爱之觉醒

当西方媒体开始用“中国巨变”来形容这30年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奇迹的时候,他们尚且来不及发现随之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爱情观念。历经几番政治运动,一度忘却自我,国人渐渐在情感意识上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而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那时的学历已具象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表上往往是挺廓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最明显的变化反映在那时候的大学校园里。在经历10年禁锢之后,各种思潮在高校校园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那些被理想主义烧灼的大学生们原有的爱情观被来自西方的爱情观所改变。穷困潦倒,缺乏温情,是他们父辈家庭最明显的特征,这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了本能的怀疑。爱情观念的改变对当时大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他们心中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斗争,最后,谁也没能战胜谁,这种激战依然存在于当今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中。

1990~2000年婚嫁改变命运

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代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那是一个爱情观念极为丰富和盛行的年代,空气中到处充满着爱情的味道,但遗憾的是,也正是因为功利主义思想,人们天天上演着爱情故事,但这些爱情故事与爱情那个本质相关的内容却寥寥无几。人们的婚姻更多的是想印证管理学中的那句对爱情的定义:婚姻是最简单有效的生产互助方式。也许,那个时期的人们谈的不是爱情而是现实。

新千年,爱情的多元化时期

进入新千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爱情观念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很难用一种特点来表述这10年人们的爱情价值观,但总的来说,有这样几种不同于以往的趋势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爱情中男女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改变。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女性,在许多岗位上毫不逊色,甚至比男子更为出色地创造财富;教育普及、社会交往和流动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选择和再选择机会的增加,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重塑着女性,进而影响了男女的择偶观。

人们更加注重爱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往人们认为爱情一定要以婚姻为最终的归宿,但是现在,那种在爱情上只求曾经拥有过,至于有没有结果都不太重要的观念则越来越盛行。甚至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情感的缺失、婚姻的不确定都可以用经济利益、金钱来量化衡量,可以没有婚姻,没有感情,没有爱情,但是不能没有现实。如果没有爱就退而求其次……

择偶间的年龄跨度近年来日益扩大。如果说2002年24岁的跳水皇后伏明霞嫁给当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梁锦松还给大众带来一些骚动,那么2005年28岁的广州外语学院的研究生翁帆嫁给当年82岁的杨振宁却并未引起地震,杨翁以恩爱表情十指相扣出现在各大场合。这说明,人们已经在接受这种爱情中的新鲜事物,而且以一种极为包容的心态接纳和理解这种新事物。

当然,虽然女性在当今社会爱情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爱情中的“男高女低”的择偶趋向丝毫没有要改变的意思,她们中那些不肯屈就的,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被挑剩的大龄女青年而被社会称之为“剩女”。如果一定要总结出爱情择偶标准的话,来自于《北京晨报》的一篇调查结果也许能作为普遍的观点被人们接受:一是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铭怡等人对《中国妇女》杂志1985年至2000年近15年间所刊登的女性征婚启事的抽样调查表明,在生理条件方面,对方的年龄是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1985年和1995年都位于第一位。但女性对男性身高的要求在15年间是逐渐降低,对男性容貌关注的排序更是在10位以后。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择偶的实际化倾向,即女士们更为关注男性的个人及社会经济条件,而对其身高这些生理条件的关注有所下降。但是,女性对对方的健康一直比较看重,15年来没有显著变化。二是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15年间女性对对方职业、学历要求的提及率呈下降趋势,但对对方事业的要求排序呈增强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1985年的第九位上升到第二位。择偶标准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晴雨表。专家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历和职业直接体现着个人收入的高低;90年代后,经济收入的多元化和职业分化的频繁,学历和职业不再直接体现个人的经济状况。相比之下,事业与社会经济地位更为相关。有事业的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对婚后的生活更有保证。女性征婚者对对方财产要求上升,更看出15年来女性择偶呈现实惠化的变化趋势。三是重人品,重修养,轻婚史。在个性方面,女性对对方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90年代末人品排序已跃居第一位。说明女性择偶注重“物”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本身。性格、品德越来越成为当代女性最为重视的择偶条件,体现了女性对婚姻稳定的追求。

总之,时至今日,人们爱情观念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元。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人们也在用最大的包容心感受着这种变化。那么面对种种变化,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写道: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可以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谈到爱情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爱情犹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的确,对爱情进行解剖,把活生生、充满浪漫遐想的爱情搞得干巴巴,也许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因为爱情而任岁月在花前月下蹉跎时,大学生的爱情观就不能不成为我们审视和研究的对象了。

当今大学生爱情观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基础,任何事要在以吃饱饭为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

再次,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想象的爱情常常是王子对灰姑娘,现实的爱情是讲门当户对,要看双方的学识、职业、家境是否相当。我们不要期望有贵族式的爱情,因为我们是平民;我们不要期望如梁祝一般的爱情,因为我们生在现代;我们也不要期望取个天仙嫁个王子,因为我们的命只值那么几两重。只有明白你想要的是怎样的爱情,你才会最大可能地遇到你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男女之间的欢愉,就找一份天真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一个美满的婚姻,就找一份权衡各方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借爱情激发灵感,就找一个浪漫到极点的爱情;如果你只要解除你的寂寞,就找一个红颜知己式的爱情。唯其如此,才不会在爱的路上碰得头破血流而不知东南西北。也只有当你明白你在找什么的时候,才会避免一场又一场的人间爱情悲剧。

再之,摆正爱情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庄子》中记载着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一女子相约在一个桥梁下见面,女子没有赴约,而河床涨水了,尾生不肯离开,抱着桥梁的柱子淹死了。没有什么比生命还重要了,等不着就不等,“你若无心我便休,各自相忘于江湖”,何必如此离名轻死呢?书中嘲笑尾生这一类的傻家伙,“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

最后,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应该本着“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原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

爱情是条单行道,不能回头,也不能选择。你已经走上了这条单行道,回头就是违规。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就是生活中来来往往的人,你一旦上了这条单行道,车速、路况和行车的路程只有你自己掌握。有些时候你会想,掉头回去算了。但是不要忘记,这是单行道,你只有走到终点才能再次选择,就算你再怎么难受,依然要走到终点。既然走上这条相信爱情的路,就要清楚,这段单行道需要你放弃一些事情。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道:Iamtired。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千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应该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

在交往过程中,不要花太多的财力、时间和精力到对方身上。作为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因此恋爱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应是为之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恋爱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和快乐的,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对方对自己冷落而全盘否定自己。在失落之时,多考虑自己的闪光点和回忆与感情无关的美好往事,以此来进行自我安慰和解脱。我们反对“一脚踏两船”和“感情多元化”,但是一旦对方去意已定,请相信“天涯处处有芳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学习,刻苦研究。“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美的东西就在不远的彼岸向你招手。

有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男人和女人吃完晚饭,然后男人搭上车直奔机场。他要去一个遥远的城市出差,飞机是不等人的。可是他们的晚饭精致且丰富,一点儿也没有马虎,全是男人喜欢吃的,全是女人的拿手好菜。女人用了大半个下午的时间,让桌子上摆满海鲜。男人像鲨鱼般喜欢海鲜,可这个男人的风格,却一点儿也不像鲨鱼,他举止优雅,是一位优秀的男人。

男人是在傍晚登上飞机的。他对女人说,当他走出机场的时候,时间会很晚,所以他今天晚上就不给女人打电话了,等第二天清晨再打。女人说:“好。”她站在窗口向男人挥手。接下来的半个月,男人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度过。很晚了,女人早已熟睡。忽然电话的铃声将她吵醒,她看了看床头的钟表,已是凌晨。女人爬起来,来到客厅,接起电话。她听到了男人的声音。男人开口就挺突兀:“你还好吗?”女人有些惊讶:“还好,我已经睡下了。不是说早晨再打电话吗?”男人好像不放心,又追问一句:“你没事吧?”女人有些好笑,这男人太婆婆妈妈了,虽然知道他是关心自己的,“我当然没事,睡得正香。你怎么了?”男人说:“跟你说一声,我已经到了。你不用担心。有事别忘了给我打电话。”然后他跟女人道了晚安,急急地将电话挂断。女人拿着电话,愣了足足一分钟。她想今夜的男人有些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一时却又说不出来。

半个月后,男人从那座城市回来,仍然神采奕奕。可是他的肚子上,多出一块伤疤。女人问:“怎么回事?”男人回答:“没事,一点小伤。”女人急了,追问不休。男人就笑了:“告诉你,你可不要生气。那天我下了飞机在街上走,肚子突然很痛。那是从来没有过的绞痛,让我几乎晕厥。于是我一下子想到了海鲜,想到可能是食物中毒。你知道,在我们这个海滨小城,每年都有人因为吃海鲜而送命。于是我给你打电话,我想假如真的是因为那些海鲜,那么,此时的你一定也会有感觉。假如你没接电话,或者虽然接了,但身体有什么不适,我就会直接把电话打到120急救中心,让他们马上赶到咱家。后来听你口气感觉一切都很正常,我就没再惊动你,放心地挂了电话。”“都那么不舒服了,你还不赶快想个办法先救自己?”女人问。“哪有那么多心思想东想西的。”男人深情地望着女人:“再紧迫,我也要先给你打个电话。你知道,食物中毒这样的事,马虎不得的。时间就是生命。”

女人想起来了,那天,电话固执地响了好久,她才懒懒地起来接听。虽然她和男人只是聊了简短的几句,可是这几句话,用去了大约半分钟的时间。就是说,在这半分钟的时间里,男人其实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他在确信女人没有任何问题后,排除了食物中毒的可能,才挂断了电话,才开始向路人求救或者求助于当地的120急救中心。假如那天他们真的是食物中毒,那么,即使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男人也会把医护人员送到她的身边。只不过,男人会因此耽误30秒钟。或者说,在可能的生死关头,男人把自己的30秒钟,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女人。而这30秒钟,男人肯定深知,极有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女人不说话了,她已经说不出什么话来。男人轻松地笑了笑说:“还好,只是虚惊一场,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他又指了指肚皮上的那块伤疤,调皮地眨了下眼睛:“这是急性阑尾炎留下的纪念。”女人却笑不出来,早已经湿了眼角。她抱紧了男人,她说:“这30秒钟,是我和你相守一辈子的理由。”这就是爱情吧,在短暂的瞬间凝结永恒的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