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宁夏
22158300000035

第35章 捉鱼

杨森林

在宁夏的川区里,只要有水,准会有鱼—大到黄河、秦渠、小到毛沟、稻田坑,只要有水,你下去摸,准会有鱼的。

鱼多,捉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黄河里捉,除了放拉网、堵网,设窝子,下地钩外,最常见的捉鱼法是用脸盆、筐子、背斗等工具到河边往上捞—每逢上游下了暴雨,又稠又密的泥糊糊像滚腾着的金属液体般冲下来,河面上就会泛起鱼来。宁夏本地人管这叫“闹鱼”。每逢“闹鱼”,河两岸的人就拿上家什跑到河边只管往岸上捞着倒鱼。不过,捞鱼的人大都是少年儿童,偶尔有大人去,也不敢到河中心去碰那大如擦条般的鱼—它们一个尾巴扫过来,人就会落人河底,最终喂了大贴鱼。而靠近岸边的鱼大都呛得快死了,捞到岸上,只有那鲤鱼还有几个跳腾的,鱼占鱼背回家扔到猪圈叫猪左拱右滚一番,才会拍打几下尾巴。也有胆大一些的人,手里握个柳条站在水中,专打那些半死不活的中不郎鱼—柳条打下去,手里感到软蓬蓬的,那鱼就翻个身朝水中钻下去,没钻多深就被泥水呛得又浮出水面,实在好玩!当然,那时候—五六十年代—大部分捞鱼的人也都是为了玩,宁夏人没几个爱吃鱼的。捞到岸上的鱼,有的醒来后自己跳入河水中逃走了,实在跳不动的也就被鸟吃了,鸟吃不完的就晒臭了。

黄河里的鱼,五六十年代最多。那时每逢春季,鱼从下游窜上来,吃豆花吃草叶,在湖泊里稻田中生育,待秋天时又带着子女顺河而下。可自从修筑了三门峡、青铜峡黄河大坝后,鱼只能下而不能上,再加上这些年滥用农药化肥和胡滥捞,“闹鱼”的情景很少见了。说黄河鱼有擦条长,今天的年轻人并不相信。不过,当年修筑青铜峡大坝的人就经历过这么件事:刚修河坝时,动不动刚筑起的石方就被泛起的河水冲个稀里哗啦,人们做了多次探查—上游并没发洪水,本地又没下雨,这河水哪来的这么大力量?后来儿位潜水员经过多次摸底才明白,原来是条大鱼横着身子在河中造成的!

渠里的鱼,除用手摸着捉外,还有就是“拾”—待渠水退闸后,鱼儿会在渠底拍拍打打地乱挣扎,你只须弯下腰将鱼拾起来就行。稻田里的鱼也是一样的拾法。不退水时,娃娃们在渠里捉鱼有一套绝招—“围”:先提起裤腿在渠里来回走着碰一碰,看鱼到底多不多,要是不多就转移,要是把腿碰得直发痒,就脱去裤子和上衣光着小屁股,蹲在渠底,用双手支撑着身体往前移动,屁股蛋子和腿是绝对不能离开渠底的。几个人并排就这么围过去,不管大鱼、小鱼都会被围住。而一旦围住鱼,娃娃们是要呼叫着相互传递一番的。常常是,你传我夺,鱼又掉进渠里,大伙再围住抓起来看到底是不是同一条鱼—围鱼的主要乐趣就在这儿。

当然了,第一次围鱼的娃娃们,少不了担心那鱼儿嘴会不会咬住自己的小鸡鸡。鲤鱼、卿鱼、鸽子鱼的嘴小,不必害怕,怕就怕那鳅鱼,那家伙的嘴大得如同裂开了的鞋帮子,满嘴又是刺牙,要是咬住小鸡鸡,那还不叼了去!可围了几次鱼后才明白,那姑鱼从来不会咬人,倒是那甲鱼—鳖—那玩意儿的头一旦伸出来,不管咬住你哪儿都会撕下一块肉。只要它一口咬住,想叫它松嘴,是很难的。故而,娃娃们逗着玩它时,就找一根半干的高粱秆伸给甲鱼,叫它咬住但又咬不下来,倒可把甲鱼的头拉得很长很长。不过,甲鱼一般是在湖泊里或河边,渠里很少有。娃娃们一般只在渠里围鱼而不到湖里和河里围鱼,除了水深以外,更主要的一点还在于怕甲鱼咬自己。

至于捉甲鱼,宁夏人叫“踩鳖”—每逢天热,你可在河边、湖边远远地看:甲鱼会从水中钻出来,爬到沙滩上晒太阳。你看准一个追过去,它准会下水。因它游得太慢,为保护自己就朝河底的沙子里钻进去。你可以踩在沙子上由它朝前走,走不了多远,它就没了力气。你再狠狠地踩几下,待它不走时,将手从它的后面伸进去,在鳖盖下的软肉处抓紧,用力狠狠一拉,甲鱼就会爪子上带着泥沙被你拉出来的。注意,千万不敢朝前进的方向伸进手去,否则,那鳖的头一伸,准要咬断你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