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宁夏
22158300000034

第34章 门扣儿

南台

时代当然是在进步,但似乎并不是样样事情都在变好,至少,在我的记忆中不是—比如说这“门扣儿”。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海原那儿的绝大部分人家,门上都没有锁,只有门扣儿。那时,觉得很自然很一般,现在回想起来,却很令人怀恋。有门扣儿没有锁,门扣儿的作用就只有两个,一是挡住羊、狗等动物进屋里偷吃,二是不让风吹开门,所以门扣儿就很简单。略为阔点的人家是铁门扣儿,但一般人家的门扣儿就只是麻绳绳或皮绳绳。

有门而不上锁,这在现在铁门加钢窗加安全门加防护网,有的还加报警装置的城市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但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海固,这是真的。什么原因,似乎还不能一概而论。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家里有老人看门,用不着锁。二是不怕贼只怕来亲戚的穷人,也用不着锁。第三,得说说那里的门窗结构。那里刚解放不久,房屋还都是老式结构的:门上没有活页,只用木板儿做“纂窝”。这有的人可能就不懂了。“纂窝”是供门转动的部件,分上下两个,下面一个“窝”儿,上面一个“眼”儿,门帮儿做个轴,下面搁在“窝”儿里,上面插在“眼”儿里,这门就能转动了。“纂窝”是钉死在门框上的,门要能装上去,就得留可松动的余地,这样一来,门能随手装上去,也能随手卸下来。所以,这种结构的门,装不装锁都一样:你把门扣儿那里锁住了,“纂窝”这儿照样能卸下来,装锁等于白装。另外,窗子也一样,花窗一般都不钉死,手一拿就下来了,你费劲儿把门弄严实了,可窗子那儿敞着,就没意义了。

然而,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民风纯朴。当地的话叫“庄风好”。

就说有老人看门的人家吧,总不能一分钟都不离地老守着,总有没人的时候;只要是个家,再穷也总还有点生活用品吧,叫人拿去一件,总是不太方便。门窗结构是简单了点,但人要防人,总会想出办法来的。不过,没有纯朴的民风,无论如何不能把门不上锁的历史保持那么久。那时候,很少有人家丢东西,村子里不是绝对没有小偷,也有,但不“专业”,而且大家都知道,就那么一个半个,“业余”而且“顺手”时才抄点别人丢得起的小东小西,抄去了也没人追究,只是叫人议论一番。万一抄去的东西比较重要,主人有点舍不得,想要回来,他就会在人多的地方喊着问:“我们家里的什么什么什么不见了,你们谁见了吗?我还有用处呢。”这是给手脚有毛病的人家亮耳,谁家的娃娃有这号毛病,回去就会拷问,拷问出来就会勒令送回去,当然他会借口说这是在什么地方拣的—他也要面子。他家的大人过后也会找机会道歉赔不是,而失主这时必定会说原谅的,大家和好如初。

这,才是门上没锁,只有门扣儿的真正原因。

我记得惟一在门上加“锁”的是一家木匠。之所以这个“锁”字加引号,是因为这是个自制的锁。其实,严格地说,那还不是个锁,是个“机关”。木匠的家在大路边,没有院子,家里也没人看门,他要出外干活,儿子要上学,他便给门上加了把“锁”。那“锁”在里面,就是在插销上打两个小洞,在门旁的土墙上钻个眼儿,要“锁”门时,把手从墙洞里伸进去,用“钥匙”—一个小木片儿上钉了两个小木棍儿,把有眼儿的插销拉过来,就算“锁”住了。要开时,再把手伸进去,用木片儿把插销推开,门就打开了。他儿子是我的同学,向我们夸耀过他父亲的发明,而这个秘密一经说破就毫无价值可言,所以那门虽有“锁”,其实和没有一样。

现在,每当看到城里人装了安全门还要在窗上加钢丝网,就想起了家乡那时的门扣儿。当然,现在那里的门也都上锁了,但还没有装上城里的铁门钢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