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宁夏
22158300000031

第31章 火石寨

张武

须弥山往南约50公里,有一个叫火石寨的地方,因此处地层呈紫红色而得名。又有一个传说中的“阅兵台”,多少有些名气。最有价值的是石窟佛像雕塑,和须弥山石窟同期,都是北魏、西魏年代的产物。无论是石窟的雕塑数量,还是山势的陡峭险峻,都不亚于须弥山,可惜雕像毁于唐宋时期的战乱,精美的石雕艺术破坏殆尽。半山腰一个大石窟的洞口,有一石凿的水池,双人床那么大,里面有水,经年不绝,传说是武则天用过的浴池,并无可信的史实记载,是民间传说而已。最近几年,有人自发集资,在几个洞里塑了观音菩萨、四大天神之类的佛像,每年农历的六月六赶庙会,远近八方的善男信女朝山敬香,热闹两三天。平时就很冷清。无怪乎守庙的道士,见了地方官员就呼吁快快发展旅游业。县乡干部和他一样急迫,正在规划方案,筹措资金,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积极行动呢。

登上了山顶,放眼西南,可以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据说,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有福建省的一个县和有宁夏西吉县这种地貌,西吉也就火石寨这么一处,方圆不过数十里。这里的山形和别处不同,山脊平缓,峰顶浑圆,一个一个形同土堆,相互之间少有连贯,酷似小孩捏的泥巴,随意摆放。妙处是所有山坡皆为青草覆盖,在阳光下碧润如染。山顶多有巨石,兀自雄踞,有的如天外飞来,有的似从地下冒出,有的如刀削剑劈。百丈悬崖迎风而立,只能仰望其神妙,而无攀登之路径。还有的三五成堆,或似动物,或如人形。动物状态中,有的像雄狮静卧,有的似猛虎扑食,有的形同骆驼昂首漫步,有的如骏马奔腾。人形之石更有情趣,或秀静如文,或挺拔况武,还有的似老农歇于田头对坐聊天,神态悠然自得。当然这只是匆匆一瞥的印象,大致相似、似是而非罢了,又因观赏的角度不同而异。

那天,为我们导游的是西吉县旅游局王局长,在讲解了丹霞地貌后,引导我们去观赏板石窑和扫帚岭的风景。果然是个好去处。斜坡和沟壑之间布满了青翠的林木,郁郁葱葱,颇有气势,在阳光下氰氯飘渺,和平宁静,因是午间,连鸟声也听不到。事实上,林子里是有众多鸟类的。林地三万余亩。早先面积比这大得多,有华山松为主体的原始森林,当初在这里创造石窟,与自然风景紧密相关。后来林木和石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粗壮的大树已不复存在,仅剩的三万多亩林地,内容倒也丰富,有乔木,有灌木,更多的是荆棘杂草,还有食用、药用植物,不下百种。乔木以青杨、白桦、红松、锻木、刺柏为主,灌木有沙棘、柠条、毛竹、实籽之类,大多是秋天结实落籽,来年春天发芽长出幼苗,能够自生的涵养水分的林木,在干旱的黄土高原尤为可贵。板石窑的两侧,耸立着百丈悬崖,连可供人行走的羊肠小道也没有,我们不得不披荆斩棘,摸索前进。更有不可思议的事,板石窑南边有个大石崖,横阔有好几里路,高耸入云,崖的中部有一个顶天立地的拱形门,当地老百姓称作“龙门”,气势非凡,雄宏无比。门的不远处,前些年掉下一块巨石,有三层楼房高,宛似一头怪兽,面目狰狞地卧在崖下,石背上已有草木长出。崖上掉下石块的地方形成凹洞,被灰岩鸽看中,在上面筑巢安了家。从崖下仰望,那巢窝如一个可供十多人乘坐的乌蓬船,从里面腾飞而出的一群岩鸽少说也有一二百只,大有遮天蔽日之势。家庭如此庞大的鸽群,前所未见。更为奇异的是,在鸽窝的附近,居然有鹰和集的巢穴,近在咫尺,却相安无事。按常理,鸽子是鹰、华的猎捕对象,鸽子见了这两种凶猛的敌人,避之惟恐不及,哪里敢把窝巢堂而皇之地筑在它们的眼皮子底下?这不是自投罗网寻着送死吗?胆子也太大了点。但事实上鹰和华却没有捕食它们。鸽子的人丁兴旺、家庭庞大,进出的从容不迫,都说明岩鸽和它们的天敌是友好睦邻,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我的家在渭水源头的渭源县。渭水是从一个叫鸟鼠山的泉眼里流出的,鸟鼠同穴的世界奇观,已存在万年。鸟鼠同为弱小之辈,同居一穴,尚可理解。而火石寨的鹰、华和鸽子同栖一个崖头,居然相安无事,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个中原因,没有专家的科学解释,尚难找到可信的说词,只能感叹这个世界无奇不有了!同时,也为鹰、年的生存担忧:这些天生的食肉猛禽,该不会弃恶从善,奉行素食主义吧?经常观察鹰、集生活习性的牧羊人说,还能亏了这些家伙?照样天天吃肉!林子里的麻雀、山鸡、野兔,草原上的田鼠,哪个不是它的吃喝?有时候乘人不留神,还钻空子叼小羊羔呢!

原来如此,难怪岩鸽飞出窝时,鹰、华对它们不屑一顾。看到老鹰在蓝天白云下盘旋翱翔,偶尔有华从空中向下俯冲,未见捕到猎物,似乎是在作飞行表演。大概它们已经填饱了肚子,不过是练练翅膀,散散心而已。我倒是希望它们把捕猎的重点放在草原上,多多猎食田鼠,保护草场,为人类做些有益的事情。我更希望鹰、华和崖头野鸽子的友善关系,能够永远保持下去,使这美丽如画的山谷,长久维持和平宁静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