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崇拜圣人的国度。这些圣人,比如包拯、岳飞、海瑞,在历史上往往确有其人;也有些圣人,后世的人为了最大限度地投射自己的美好愿望,总是要把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事情强加在他们的身上,将其描绘成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未卜先知,甚至可以呼风唤雨,以至于鲁迅先生评价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那么多传奇的故事,但是他以一种执着的精神,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生于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南)。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时期当过主管监察的司隶校尉,位高权重,他也算是名门之后。不幸的是,他很小就失去了父母,由自己的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后来,诸葛亮随着诸葛玄去到了荆州,居住在南阳郡(今河南西南、湖北西北一带)的隆中。
虽然当时诸葛家已经败落,但是依旧保留了书香门第的氛围。受此影响,诸葛亮从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立志成就一番大业。有一次,他和几个好朋友聊天。聊到高兴之处,诸葛亮说:“你们各位都是饱学之士,将来肯定可以当州刺史、郡守之类的大官。”一个叫孟公威的人说:“对!我认为,要当大官就要回自己的故乡当,也好在宗族亲友面前好好炫耀一番。”诸葛亮摇摇头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整天想着还乡求富贵,能有什么出息?”另一个叫崔州平的人似乎听出了一点味道,他问诸葛亮说:“那你又能做什么官呢?”诸葛亮笑而不语,只是唱了一首《梁父吟》。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梁父吟》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帮助齐国国君巧计除掉三个叛臣的故事。诸葛亮唱这首歌,就是在表达自己也要成就匡扶社稷的功业。有的人颇为不屑地说:“早就听说你整天自比管仲、乐毅之类的贤相名将,今天一见,才知道你果然是如此自恋!”“你整天还要靠种田维持生计,什么时候能够治国平天下?”只有崔州平和徐庶两个人知道诸葛亮绝非装腔作势,对他更加钦佩。
诸葛亮能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绝不是没有资本的。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据一方,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诸葛亮认识到,仅仅了解书本上的那些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掌握更多实际的知识与技能。为此他经常四处云游,了解各路诸侯的动态,以及全国各地的地形、人口、物产等实际情况,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和徐庶的推荐,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出路。诸葛亮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对时局的发展进行了预测,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前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的具体内容,参见本书第一部分《刘备:屡败屡战成帝业》)。刘备大喜过望,请诸葛亮出山,担任自己的谋士。诸葛亮从此走出了隆中,开启了自己的辉煌却又坎坷的人生旅程。
不久,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根本不是对手,诸葛亮自告奋勇去联合东吴的孙权共同抗曹,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此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按照他的谋划,先后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愿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东吴偷袭荆州,关羽战败被杀。刘备大怒,要发兵攻打东吴,夺回荆州,为爱将报仇雪恨。然而在诸葛亮看来,蜀汉真正的敌人是曹魏,而曹魏的实力实在太强蜀汉必须联合东吴抗曹,才能生存下去。因此诸葛亮多次进谏不要伐吴。但是刘备怒火中烧,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诸葛亮的话,他让已经成为丞相的诸葛亮与太子刘禅镇守成都(今四川成都),自己亲自统帅大军伐吴。结果刘备的大军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之战中被东吴军队火烧连营,惨败而归。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一路败退到永安(今重庆奉节东)的刘备一病不起,他派人急召诸葛亮来交代后事。一见到诸葛亮,刘备就忍不住泪如雨下,他说:“朕后悔不听爱卿的建议,贸然讨伐东吴,损兵折将,不仅没能夺回荆州,还大伤了元气,兴复汉室的事业,恐怕会更加艰难了!”诸葛亮眼含着热泪说:“兴复汉室任重道远,胜败乃兵家常事,陛下不必太过自责!”刘备叹了口气说:“朕这次恐怕是过不了这一关了。爱卿的才干超过曹丕(曹操之子,此时是曹魏的皇帝)十倍,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要是没有爱卿,朕也绝不可能有今天。要是太子孺子可教的话,就劳爱卿好好辅佐;要是他实在无可救药,爱卿……爱卿就当了一国之主吧!”诸葛亮吓了一跳,连忙跪倒在地,边叩头边说:“陛下何出此言……臣定当竭力辅佐幼主,报效以忠节,死而不辞!”刘备欣慰地点了点头,慢慢闭上了眼睛。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位,是为后主(公元223—263年在位)。刘备临死前给刘禅留下了一道诏令,要求他向尊重父亲一样尊重诸葛亮。刘禅对诸葛亮的确也是十分恩隆,除了接着让他担任丞相外,还封他为武乡侯,将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禅的期望,他努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蜀汉的社会生产力,同时大力整军备战,提高蜀汉的军事实力。此外,他还在蜀汉厉行法治,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经过一番努力,蜀汉地区的人民安居乐业,路不拾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众所周知,蜀汉地区所在的地方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四川省。其核心地带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成都平原四周又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因此,自古以来来到这里的人们很容易沉溺于美食珍馐、声色犬马之中,从而丧失斗志。甚至因此产生了“少不入川”的说法,认为敢于拼搏的年轻人不应该来到这块地方。然而对于志在匡扶汉室的诸葛亮来说,这些骄奢淫逸不过是浮云一片,绝对不能成为阻碍他奋斗的羁绊。于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趁魏明帝(公元227—239年在位)刚刚登基,立足未稳之际,率军北伐曹魏。
在出征之前,诸葛亮向刘禅写了一篇奏表,就是名垂后世的《出师表》,在其中,诸葛亮这样写道:“臣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以耕地为生。先帝不因为微臣出身低贱,亲自前来拜访,并询问天下大事。臣感激先帝的诚挚,就答应为之效力。很快,曹操大举南下,先帝的事业岌岌可危,臣在危难之际奉命出使东吴,终于力挽狂澜,使局势转危为安,想想时间过得也真快,那时候到现在都已经21年了。先帝知道臣办事认真谨慎,所以临终前才将兴复汉室的大任交给了臣。臣自从接受先帝遗命以来,可以说没有吃过一顿安心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早到晚忙着处理政务,就是害怕无法完成先帝交给臣的重任,对不起先帝的重托。这两年臣亲率大军平定南方的叛乱,虽然在那块不毛之地历尽艰辛,但是一想到先帝的托付,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和盔甲也已经充足,将士们士气高涨,正是激励三军北伐的大好时机臣希望能够铲除奸凶,还都于旧都洛阳,也算臣对得起先帝的托付和陛下的信任了!”
写完奏表后的诸葛亮不觉怆然涕下。他知道,蜀汉虽然实力有所提升,但是客观上还与曹魏有很大的差距,此次北伐能有几成胜算,他都无法得知。但是想一想刘备的知遇之恩和临死前的托付,再想到自己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诸葛亮坚定了决心:宁可死在战场上,也绝不在安乐窝里苟且偷生!
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军队充当疑军,占领箕谷(今陕西汉中北),吸引了曹魏的大将军曹真的军队,而他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今甘肃西河祁山堡)。诸葛亮严格整肃军纪,赏罚严明,受此鼓舞,蜀军将士无不奋勇当先,一路过关斩将,声势浩大,南安(今甘肃定西一带)、天水(今甘肃天水一带)、安定(今甘肃庆阳、平凉、宁夏固原一带)三郡纷纷脱离了曹魏的统治,归附蜀汉,整个关中地区都受到了震动,形势对于蜀汉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这时,镇守街亭(今甘肃庄浪东)的马谡违反诸葛亮的命令,指挥失误,被魏明帝派来的张郃击败。街亭位于咽喉要地,它的丢失直接使蜀军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宣布撤军回国,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回国之后,诸葛亮当众处死马谡,以严明军纪,并向刘禅上奏说:“此次进军本来一切顺利,只因马谡用兵不当,才导致将士们的辛劳和血汗付诸东流。而马谡是臣任用的,他犯了错误,臣不能置身事外。请求陛下将臣连降三级,以严明法治,告慰将士!”经过再三请求,刘禅才予以批准。一个部将安慰诸葛亮说:“丞相此次北伐,也并非徒劳无功。我军威震关中,三郡相应,还将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的数千百姓迁徙了回来。这就已经很值得高兴了啊!”诸葛亮叹了口气说:“普天之下,都是我大汉的臣民。本丞相矢志北伐,目的是要匡扶汉室,直捣洛阳;占领几块地盘,迁徙一些人口,又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将士们英勇奋战,好不容易换来的战果,就因为本丞相用人失察而统统丢掉了,本丞相惭愧还来不及,哪里还高兴得起来呢?你等与本丞相一样,都深受先帝的厚恩,绝对不可以贪图安逸。不灭曹魏,绝不罢休!”那人羞愧万分地说:“丞相志在天下,胸怀远大,末将真是不及万分之一!从此以后,末将一定要更加奋勇杀敌,不辜负丞相的期望!”
同年冬,诸葛亮再次统兵从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出发伐魏,很快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陈仓是通往关中的要道,魏国自然不敢怠慢,派遣曹真率领重兵死守。蜀军围攻了很久都没有攻下,久而久之,军粮耗尽,诸葛亮只好下令撤兵。此次伐魏收获不大,只是在撤退的时候杀死了追杀而来的魏将王双。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卷土重来,第三次北伐。这次诸葛亮派陈式攻占了武都郡(今甘肃武都一带)和阴平郡(今甘肃阴平一带),并打退了魏军的进攻。
刘禅得到捷报后十分高兴,下令将诸葛亮恢复原级,并写信对诸葛亮说:“丞相多年在外征战,劳苦功高,朕心甚慰朕不忍心丞相在外终日奔波,累坏了自己的身体。眼下曹魏已经被丞相大军所震慑,若干年内应该不会进犯我们。还望丞相早日归来,与朕共享富贵,以安朕心。”诸葛亮看了这封信联想到刘禅即位以来一直耽于淫乐,宠信奸佞,连忙回信说“陛下此言甚为不妥。臣受先帝所托,志在恢复大汉的江山社稷。眼下虽然曹魏被我军夺取了两个郡,但是元气未伤。如果我们贪图安逸,放松警惕,等到曹魏反应过来,一切都悔之晚矣!臣望陛下时刻牢记先帝遗志,勤政爱民,远离奸佞,这才是社稷之福!”
经过充分的准备,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也就是从这一次开始,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是一大问题,一旦粮草耗尽,即使局势再好,蜀军也不得不撤兵。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司马懿采取了坚守为主的策略,他利用地形和粮食储备与蜀军拼消耗,而不轻易与蜀军作战。为了解决运粮的问题诸葛亮还先后发明了木牛和流马,提高了运粮的效率,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候蜀汉内部出现了问题。原来,负责运粮的大臣李平没能完成任务,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他就欺骗诸葛亮说粮食不够了。一开始诸葛亮并没有怀疑,下令回军。可没想到回到成都后,李平居然在刘禅面前说:“粮食很充足啊,丞相为什么要退兵呢?”幸亏诸葛亮留了一手,将李平写给他的信拿了出来。在铁证如山面前,李平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虽然李平得到了严惩,可是一次北伐的机会还是这样白白丧失了。
虽然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失败,但是诸葛亮北伐的志向仍旧没有受到打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又一次率兵北伐。这次他以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境内)作为大本营,命令士兵在渭水南岸进行大规模的屯田,用这里出产的粮食充当军粮,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在这里扎根,慢慢蚕食掉曹魏的地盘。蜀军将士军纪严明,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屯田事业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诸葛亮毕竟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实在是等不及看到这一漫长过程,于是他一次次地派人去魏军阵前挑战,希望把司马懿引出来予以痛击,就算不能全歼魏军,也要给日后的北伐事业打下一些基础。然而无论蜀军将士如何叫骂,司马懿就是高挂免战牌。有一次司马懿接见蜀汉派来的使者的时候问:“你们丞相最近饮食起居情况如何?”使者说:“我们丞相每天早起晚睡,忙于军政大事,就连责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他也必须亲自过问。他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天不过吃几升(1升相当于204.5毫升)饭。”使者走后,司马懿说:“诸葛孔明活不了几天了!”
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是他的敌人,此言不假。长期的操劳早就已经摧毁了诸葛亮的身体,虽然他能够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坚挺着自己,但是最终也无法在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获得胜利。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死前的诸葛亮,真的感觉到了这种悲哀。他已经为自己的志向和刘备的重托付出了毕生的辛劳,但是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带着这样的遗憾,诸葛亮在五丈原与世长辞,后来被安葬在这里。蜀军撤退后,司马懿来到已经空无一人的蜀军营帐,看着其精妙而又严整的布局,不禁感慨道:“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曾经给刘禅上奏表提到:“臣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足以供给家人的生计。臣整日出征在外,衣食都依靠官俸,没有什么别的收入。臣一心报效陛下,别无他求只希望死的时候能够家无余财,这样才算是对得起陛下。”诸葛亮死后,刘禅派人去诸葛亮家安抚家属,发现他家的确是家徒四壁。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正因为诸葛亮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兴复汉室的事业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才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日益走向腐朽没落。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军在邓艾、钟会的率领下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在谯周的建议下开城投降,蜀汉灭亡。虽然蜀汉从此成为历史,但是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他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由此也衍生出“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直到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还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故事激励远道而来的川军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国家,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的伟大胜利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将永远鼓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发展与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