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理论专题讲座
22148400000013

第13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国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现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情况看,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我国经济科技实力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说它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一是因为它不是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二是因为它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即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三是从改革开放的目的上讲,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曾认为精神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首先进行比较科学地阐述的是毛泽东。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还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做最一般的概括。他当时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理论上的局限性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如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等,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研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他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过去我们的失误除了相当长时期内不适当地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外,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也存在着偏差。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域和层面。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中国目前正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三者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三、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5页,人民出版社,1991)1956年他提出了关于吸收、利用华侨资金的问题,并促成国家制定了《华侨投资兴办学校办法》和《华侨投资于国营华侨投资公司的优待办法》以鼓励和争取华侨回国投资。在《论十大关系》中围绕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主题,专门论述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指出,抵制外国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作风,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同时,毛泽东认为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技术的开放,并且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开放,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不仅要学习社会主义的,而且还要学习资本主义的。对外开放的方针和原则,总的说来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研究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发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这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当前,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的现象不断出现。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效益。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着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加剧。在开放度比较大的经济中,由全球经济波动引起的经济不稳定容易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这使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控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我们对开放型经济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我国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马振江刘奇新乡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