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的资本
21803100000017

第17章 逆境的痛苦是成长的良药(1)

1.生命抛来一颗柠檬,你是可以把它转榨为柠檬汁的人

2011年,李嘉诚在题为《柠檬汁人生观》的演讲中说:“生命抛来一颗柠檬,而你是可以把它榨成柠檬汁的人。要描绘自己独特的心灵地图,才能发现一个热爱生命、有思想、有能力、有承担的你。”

生命抛来一颗柠檬,咬起来又苦又酸,根本不好吃,但是我们可以把它榨成柠檬汁,慢慢享用。

1940年,李嘉诚父母带领着全家逃难到了香港,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嘉诚15岁时父亲病逝,他被迫走上社会打工养活全家,在茶楼里李嘉诚每天凌晨就起床干活,擦桌抹椅,端茶倒水,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也就是说这16个小时里,年幼的李嘉诚拖着瘦弱的身体一刻都不能停歇。

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但是李嘉诚毫无怨言,除了拿着微薄薪水填补家用外不多花一分钱,为的是能够攒钱买书。后来在推销的生涯里,李嘉诚常常是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地推销,奔波一上午又累又渴又饿,但是没有人买他的东西。

这个时候的李嘉诚打工已经不是简单地为了填补家用了,他有更大一点的梦想了,他想让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不再忍饥挨饿,从此他更加努力,推销的时候比别人勤劳得多,也销售得多,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开始了他腾飞的时刻。

李嘉诚说:“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道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李嘉诚曾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我创业初期,几乎百分百不靠运气,是靠智慧,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苦难其实就是最好的大学,李嘉诚吃了很多年的苦,也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在做学徒、做推销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包括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理,做生意的方式等,李嘉诚把这些苦难当成一个磨炼自己的磨刀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锋利,最后劈开了一条华人首富的道路。

所谓“百炼成钢”,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摸索,极大锻炼人的心智与眼光。那些从商海中冲出来的黑马才是真正的强者,与其充当时代的弱者,不如在苦难之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套路,总结属于自己的经营秘诀。

松下幸之助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非常艰苦,他6岁时父亲投身米市失败,祖传的土地和房子都赔进去了,很快新开的木屐店也倒闭了;小学二年级时,父亲一个人去了大阪打工。1904年,10岁的松下幸之助到大阪一家火盆店做学徒,随后转到自行车店做学徒。在火盆店里做学徒的时候松下的薪水少得可怜,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时不时地要挨骂。

松下在自行车店当学徒的工作是:早晚打扫、擦桌椅、整理陈列的商品,这些事每天至少要做一次。然后是见习修理自行车,或做助手。修理自行车的工作有一点像小铁匠,店里也有车床和其他设备,所以松下也学会了使用这些机器。

松下从小就喜欢这类铁匠的工作,做起来不但不觉得讨厌,反而感到有趣,每天过得很愉快。当时转动车床并不用电,都是工人用手转,这对年轻的松下来说很难。最初十几二十分钟还可以支撑,到了三四十分钟,手就累了,没力气再转,这时前辈工人就会用小铁锤敲一下松下的头以示提醒。

1917年,松下带着100日元、四个助理开始创业。松下电器最困难时,必须靠典当为生。有一次一家电气商急需一千个插座板,只有松下及助理愿意紧急赶工。他们每天工作18小时,一星期7天,总算如期完工,赚得160日元。吃了多年苦的松下终于赚到了一笔不少的钱。

想成功先吃苦这句话是很正确的,没有人能够高枕无忧,一步登天,关键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唯有把苦难当成一个历练的过程,毫不放弃才能笑到最后。那些历经多年磨难脱颖而出的杰出企业家无一不是人中龙凤,经过苦难的大浪淘沙,坚持下来的都是强者、智者。

正确看待我们遭遇的苦难,也许是没钱或者是其他的不如意,只要我们把生活的坎坷当成是待我们开发的处女地,未来的样子就会由我们创造出来。

2.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

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普遍都有大学文凭,不过很多都是普通大学毕业,也有一些没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有人就认为自己在竞争中要落后于有名牌大学文凭的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自卑,现在社会的竞争是能力竞争,不是文凭竞争,名牌大学文凭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进门之后终究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认可。

李嘉诚说:“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十几岁便辍学做学徒以填补家用,但是不代表他这些年没有学习。相反,他在学习上有着过人的天赋,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5岁那年,李嘉诚进了潮北门观海寺小学念书。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他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李嘉来感叹道:“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做了学徒之后的李嘉诚宁可少吃饭也要省钱买书,学英文,看经商杂志,这些都让李嘉诚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论能力还真就不比很多名牌大学生差。

李嘉诚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凭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的最重要因素。跟李嘉诚一样的成功企业家大部分都是没有学历的,他们都是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从一无所有到今天的亿万家产的。

现在的社会很讲究文凭学历,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这些,妄自菲薄地以为自己文凭不高便没有成功的机会了。文凭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且有名牌大学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有能力。从吃苦耐劳的角度来说,没有文凭的人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他们非常踏实。他们一般都有打工的经历,从底层的伙计做起,忠于职守,不断进取,毫无怨言,任劳任怨。时机成熟,才会自己创业当老板。

我们熟悉的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在大学退学的,但是没有大学文凭不代表他们没有大学才能。也就是说没有大学文凭不应该是我们失败的借口,觉得自己没有高学历是不可能创业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同样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2012年荣登中国内地首富,他的学历不高但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的一个农场,后来又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他开始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学历很低的宗庆后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他有自己的想法:“总想出人头地,总想做点事情。”于是在这偏远的农村里,宗庆后便开始找书看,不停地看,干活也毫无怨言,就这样在看书和干活中度过了15年。

1978年,知青返城,已经33岁的宗庆后回到了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又是10年辗转工作的生活,别人看来,这个42岁的男子已经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但是宗庆后知道自己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他开始给人送冰棍,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只要有人需要冰棍,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宗庆后都会准时送货,赚取几厘钱的利润。

1991年,娃哈哈集团公司组建,主营业务也开始转向饮料市场。1996年,娃哈哈纯净水诞生,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开始从儿童产品领域向成人产品领域拓展。如今,娃哈哈已成多元化的商业帝国,保持行业霸主地位已超过14年。

广东碧桂园房地产创始人杨国强被称为最土的中国富豪:农民出身,曾放牛种田,做泥水匠及建筑包工头,皮肤黝黑身材偏瘦,17岁之前未穿过鞋。他曾说:“我虽然没机会读大学,但我看书很多的,天文、哲学、历史、地理……什么书都看。小时候,我就算身上只有2块钱,也会和同学到废品收购站买旧书看。”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学历真的不是一个人上升的唯一阶梯,努力不放弃才是。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前途多么阴暗,他们都坚持着自主学习,省钱买书来看,在社会的大学里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最后登上了财富的巅峰。

3.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

李嘉诚说:“在逆境的时候,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面临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李嘉诚于1998年(70岁)接受香港电台访问,谈及17岁时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很大的信心,认为会有很大机会开创事业。因为,他明白自己有创造成功的素质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这就是李嘉诚成功的一个原因,他足够了解自己,他明白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从而确立了人生方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实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当我们面临逆境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李嘉诚在生意场上能够一帆风顺,就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的。在他的商场生涯中,基本上没有做过任何重大的错误决定。每一次做决定之前,他都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若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完全的把握,他就不会贸然行动。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一次次的逆境中再次站起。

李嘉诚曾经很怀疑只凭刻苦耐劳和一股毅力就能助其渡过难关,曾经怀疑一切都是命运早已注定。但他迅速发现成功没有什么必然的方程式,“首要专注的是把能掌控的因素区分出来,如果成功是我的目标,驾驭一些我能力内可控制的事情是扭转逆境十分重要的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期,香港很多重要口岸都被英资占据着,其潜在的巨大利润华人商行都无法插手,当时,李嘉诚已经在和置地公司的交锋中获得胜利,再加上他获悉中国大陆要搞经济改革,香港华资应该会有良好的发展,于是便确立了全面进攻英资领地的发展目标。

李嘉诚决定将九龙仓码头作为自己的首要进攻目标,开始不动声色地收购九龙仓的股份。谁知,就在李嘉诚聚集力量准备把置地杀个措手不及的时候,精明的置地也闻风而动,开始在市场上购回九龙仓的股权,进行反收购。在你来我往的争斗中,九龙仓的股价在1978年年底已经被炒到了每股46元港币的历史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