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的资本
21803100000016

第16章 天道酬勤,成功10%靠运气90%靠勤奋(2)

一次,李嘉诚向一家酒楼推销铁桶,遭到老板毫不客气地拒绝。但他走后又重新回到酒楼,见到老板抢先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我只是想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行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个新手,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个成功的人士,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来作为晚辈改进的借鉴。”

李嘉诚虚心而坦诚的求教精神感动了老板,他给李嘉诚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忠言,让李嘉诚受益匪浅,老板看李嘉诚如此年轻就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如此重要,甚至在最后还同意了购买铁桶。

李嘉诚并没有像一些人一样:被吩咐什么才做什么,做完了就休息,相反他却工学合一,把学习融入工作,使工作同时变成学习,把工作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值,这样的主动工作不仅使他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还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事业迅速发展。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其他拉洋车的工人休息、打牌、睡觉的时候,祥子总是把自己的车擦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打油做保养,每天都主动拉最多的活儿,由于这样的举动深得车厂老板的喜爱,给了他很多的便利。

“被动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活儿做完了就不再关心其他的事情,确实在工资范围内不做多余的劳动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要想的是我们以后的发展,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别人的赏识,让老总们真心说上一句:“小伙子,真的挺努力。”我们看那些在职场里升职加薪的人一般都是能力突出的,他们靠的就是把公司的工作当成自己分内的事情来做,才会有好业绩,得到提拔的机会。

一般说来,工作主动性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用别人吩咐,便能积极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第二个层次是:领导安排任务后,才去做领导安排的工作,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领导不安排就不知道去做;第三个层次是:领导安排任务后,多次督促,迫于形势才去做;第四个层次是:领导安排任务后,告诉他怎么做,并且盯着他才去做。这四个层次唯有第一个层次的员工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把工作当作“人生最快乐”的事,才使他创造了他的企业神话。同样,获得了新一届日本“终身成就奖”的清水龟之助,以一个邮差身份却无可争议地获得这项殊荣,是因为他在从事邮差工作整整二十五年里,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任职第一天的那种认真和投入没什么两样,而要做到这一点,凭借的就是他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工作给他带来的快乐。用他自己的话说:“感到自己的工作神圣而有意义,我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其实,主动工作不是叫我们主动去承担很多自己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状况,有选择性地主动承担一些工作,这样我们会更清楚自己的实力,自己更喜欢哪方面的工作,在积极主动的工作中找到一种满足感,既帮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又让自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拿破仑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所以我们在对待工作的时候,无论多苦多累,在保证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好之外,尽量去主动找些工作做,领导赏识,自己能力进行了锻炼,公司多了收入,我们的奖金也不会少,这样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四全其美”。

4.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要有更刻苦地准备

2006年4月,30多位中国内地著名的企业家在香港集体拜会李嘉诚先生时,李嘉诚向大家做了开场白:“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地准备?”李嘉诚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很多时候想成功,没有刻苦努力的准备,没有长时间岁月的积淀是不行的。

1943年李嘉诚为了填补家用,开始出来打工,这个时候的他还不太会说粤语,地处香港的李嘉诚跟人沟通都很难。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李嘉诚终于在跟人沟通上没有问题了。但是李嘉诚觉得香港是一个世界级港口,自己以后一定能用得着英语,于是他觉得应该为以后做准备,开始自学英语。

我们现在看李嘉诚讲英语,发音、语调和用词都很到位,一听便知是下过扎实功夫的。他对记者说:“一句话,是我肯学。”当年,他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边写满了,又翻过另一边再写,直到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从不间断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

由此看出,当时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就已经懂得了为自己以后的道路做准备了。

李嘉诚曾说:“一个人做得再成功,也仅仅是生存下来了。况且,那些成功都是过往的成绩,不代表你明天一觉醒来,生意还在。我唯一相信的是,未来之路还会崎岖不平,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面对明天。”

李嘉诚极具敏锐的商业头脑,他从来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经常保持着进取精神。一旦发现新的商机,他就会主动出击,寻求发展。当然,他也会做好吃苦的准备,他明白事业的成功不会那么简单。

在他的塑胶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他突然宣布卖掉塑胶厂,投入房地产行业,这种勇气是一般商人所不具备的。他看到了塑胶将会走下坡路,而房地产却是一个朝阳产业。同时他也知道,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生意去改做其他生意,将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他是经过了多番准备之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在房地产事业上又一次取得成功。后来李嘉诚涉足港口、电信事业等,无不是如此。

三星电子数码媒体及通信(DMC)部门崔志成社长一直认为“三分技能,七分运气”,是无稽之谈。

崔社长于1977年进入三星。而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在德国推销一万块64KD RAM芯片。到达德国后,他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只好依仗一本当地的电话簿,凡是公司名前带“电子”或者“PC”字样,他都会去拜访。为提升推销口技,他购买了一本总页数达1000页的英文半导体书籍,背下大量有关半导体的理论和知识。

每天出门,等待崔志成的便是超过1200公里的往返距离。他经常从法兰克福奔往法国巴黎、意大利都灵附近的伊维莱,朝九晚五,还必须在工作时段内约见客户,洽谈业务。晚上开车回德国,每天过着披星戴月的出差生活,崔志成甚至为了避免自己驾车途中犯困,故意饿着肚子。

崔志成曾笑着回忆说真是名副其实的“拼命的日子”。但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一人就销售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半导体。第二年他的销售业绩达到了500万美元,第三年销售额达到2500万美元,第四年更是销售了1亿2500万美元,销售额每年递增,幅度高达500%。

前IBM总裁郭士纳先生曾说:“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以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在创业的道路上,李嘉诚经历过波折和考验,也使他对经商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每做一件事,李嘉诚都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间断地发现机会和创造机会,并且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从不懈怠;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他永不满足,总是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是我们刻苦努力毫不懈怠,在秋天的时候一定会收获大片的果实,做生意也是这样,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天上不会白白掉下馅饼,但是会给我们努力的机会,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些刻苦奋进的机会。

5.最可怕的是自我满足

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对商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自我满足,满足于眼前取得的一些小利润,因为这种满足感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而想要成大事,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

李嘉诚在五金厂推销镀锌铁桶时,以自己的勤奋用心使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深得老板的器重。但备受器重的李嘉诚却没有就此止步,他在推销的过程中,敏锐地感到塑料制品将受到巨大威胁。

虽然,当时的塑料制品还属于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大都是富人阶层,但随着技术的普及,生产成本的下降,塑料制品越来越平民化,很快就会成为廉价的普及性大众消费品。虽然塑料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特点,但它以廉价、轻便、颜色丰富等特点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假以时日,塑胶这个新兴行业将会取代老的产业。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在一位塑胶厂老板的盛情邀请下,跳槽到了塑胶公司。

在跳槽到这家公司不到两年的时候,李嘉诚就凭借着自身的机智和勤奋,成为总经理。但是他依旧没有满足,毅然再次跳槽,他觉得给别人打工再有成就,也不如自己创业,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正是这种做事永不满足的心态,使李嘉诚摆脱了最初寄人篱下的命运,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成为香港屈指可数的富豪。

李嘉诚认为,要想成大事,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要保持自己的雄心,无论做什么都力争做到最好。李嘉诚表面上看起来性格沉稳,但实际上是个“不安分”的人。每次跳跃,对他来说,都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跃,都是对他自己的一次挑战。每克服一个困境,都是在为他独立创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古人云:“知不足而后自强。”自我满足是一种惰性。但凡自我满足,势必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但凡自我满足,势必精神懈怠,因循守旧。不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得更好,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了,当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时,他们习惯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工作中习惯于说自己“做得够好了”的人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标准,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那么你就能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自我满足的人,就好比没有上发条的表一样,毫无动力可言。有位富豪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上紧发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比你更优秀,但是,倘若你不做番事业来证明,那么,你与别人也毫无差距。”

人一旦自我满足就失去了坚持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动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状况:贫困的人能白手起家,反之,继承父母财产的人,却往往家道中落。正所谓“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过了二十成俗人”,就是这个道理。

2016年,王健林在牛津大学演讲,他说了一句网络用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闯闯。”随后,一则消息不胫而走,王健林的万达在法国小镇戈内斯投下了数十亿欧元,建设名为Europa City的项目。该项目占地80公顷,由室内外主题公园、大型舞台秀、酒店群、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内容组成,计划2019年动工,2024年揭幕。

这是欧洲迄今为止最大的由私人企业投资的娱乐休闲地产项目,这个项目也是法国最大的民生工程,预计将为法国带来数万个就业机会。

王健林在国内的万达广场大家都很熟悉,如今他又把商业的触角伸到欧洲,在过去的四年里,王健林的“购物车”里有好多都是在欧洲投资的大手笔,如4500万欧元购买马竞俱乐部20%股份;斥资10.5亿欧元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斥资6.5亿美元并购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并购后万达也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经营公司;斥资人民币22.46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第二大院线HOYTS慕威公司,并购后万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

一个不自我满足的商人看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商机,会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商界竞争不进则退。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你满足自己在工作中尚可的表现,你也只能落入平庸者之列。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如果你现在仍觉得自己表现平平,你的潜力一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满足自己的尚可表现,是你通向卓越的最大障碍。事物永远没有“够好”的时候,只有把它做到“最好”才能真正成功。当你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把“够好”的工作成绩当成前进的基石,不断提高自己,你的一切都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