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宝典
21575700000182

第182章 眠障碍

人一生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酣畅的睡眠是美好的享受,是疲惫的释放。睡眠直接与生命的质量有关。中国人有45.4%存在睡眠障碍。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女性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老年科住院患者中50%~77%存在失眠。

什么是失眠?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的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患病率为10%~20%。

为什么会失眠?

1.心理性因素

由过度的睡眠防御性思维造成,常常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入睡困难,担心失眠,担心因失眠而影响次日的工作,结果越想尽快入睡就越紧张,担心和紧张使他们更焦虑,以致难以入睡。

2.急性应激

过度兴奋、焦虑、精神紧张、情绪沮丧、躯体不适,以及睡眠环境的改变、跨越时区的时差反应等均可引起一过性或短期失眠。

3.药物

常见的有咖啡因、茶碱、甲状腺素、可卡因、皮质激素、降血压药和抗震颤麻痹药。

4.其他精神疾病

如躁狂症因昼夜兴奋不安而少眠或不眠,以及抑郁症导致的早醒。

失眠有哪些临床表现?

失眠的表现形式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患者白天不同程度地感到躯体困乏、精神萎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由于对失眠的担心,常引起情绪沮丧、焦虑不安,使得失眠→担心→焦虑→失眠的连锁反应不断循环,反复强化,迁延难愈。

失眠患者,往往伴有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对睡眠数量、睡眠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

怎样治疗失眠?

需要医患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主要方法有病因的解决、对失眠的正确理解、坚持治疗计划、树立治疗信心。

1.查明原因,对因治疗

首先查明失眠的原因,对因治疗。如果存在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则首先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辅助性用一些安眠药治疗。

2.心理治疗

不少患者对睡眠有较高期望,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夸大地认为自己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致使脑力、体力无法充分恢复。施行认知疗法,可帮助患者对失眠引起的症状及苦恼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减少消极情绪发生。

3.行为治疗

在患者对失眠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促进良好睡眠的行为方式,包括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另外,可于睡前用温水洗脚,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于兴奋的娱乐活动,还可进行放松训练,采用深呼吸、想象等方式放松自己。

4.药物治疗

一般可首选抗焦虑药苯二氮类,或非苯二氮类新型安眠药,如扎来普隆、唑吡坦、左匹克隆等,采取按需服用和小剂量间断使用的原则,即失眠就服,不失眠就不服。如果失眠用一般安眠药无效,也可使用其他抗焦虑药和调整脑内其他睡眠物质的药物,如米安色林、曲唑酮等。

一般安眠药不应当经常服用,如果持续性失眠,一定找精神科医生帮助查明失眠原因,对因治疗,即可痊愈,不需要长期服安眠药。如果已经产生安眠药依赖,则应该及时治疗,解除依赖,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戒断。

什么是睡行症?怎样治疗?

睡行症,过去习惯称为梦游症,指在睡眠过程尚未清醒时,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发作时难以唤醒,刚醒时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本症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可达15%,成人低于1%,男孩多见,可伴有夜惊症及遗尿症。目前病因仍不明确。

睡行症发生于夜眠前1/3阶段中的正相睡眠期。患者在入睡后不久突然从床上起来四处走动,常双目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患者还可有一些复杂的行为,如能避开前方的障碍物,能劈柴、倒水、开抽屉等,但难以被唤醒,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自行上床,或被人领回床上,再度入睡。待次日醒来,对睡行经过完全遗忘。睡行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高波幅慢波,但在白天及夜间不发作时脑电图正常。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患者可不治自愈。成年人症状较严重者,可考虑干预措施,如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或抗抑郁剂等。

什么是夜惊?怎样治疗?

夜惊是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醒来并惊叫。常发生在入睡后15~30分钟,多见于儿童。

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两眼直视、手足乱动、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难以唤醒,当时意识呈蒙胧状态。醒后有意识和定向障碍,不能说出梦境内容,对发作不能回忆。

治疗夜惊时注意:

(1)儿童的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白天过度劳累、过于兴奋。

(2)睡前让儿童充分放松,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安然入睡。

(3)必要时可用少量安定类药物。据报道,丙咪嗪25~50mg睡前口服有效。

什么是梦魇?怎样治疗?

梦魇是指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引起恐惧不安、心有余悸的睡眠障碍。儿童发病率为20%,成人为5%~10%。

儿童在白天听恐怖故事,成人在遭遇抢劫、强暴等灾难性事件后可经常发生梦魇。另外,睡眠姿势不当也可发生梦魇,如睡眠时手臂压迫胸部会感觉透不过气来,出现憋气、窒息、濒临死亡的梦魇。还有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剂等常引起梦魇。突然停用镇静安眠药物可能诱发梦魇。

梦魇的主要表现是:梦境多是处于危险境地,使患者恐惧、紧张、害怕、呻吟、惊叫或动弹不得直至惊醒。一旦醒来就变得清醒,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仍处于惊恐之中。通常在夜间睡眠的后期发作。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对发作频率较高者,应了解其心理因素,予以心理治疗,必要时可服用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