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指一组在病因方面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原因、临床方面以生理障碍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组疾病。本章着重介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的一系列本能障碍。
进食障碍是指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因素等作用下导致的吃饭的故障——进食行为异常,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呕吐等。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常伴有营养不良、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及躯体功能障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
1.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的审美趋向、追求美的标志是苗条瘦身,一旦这种审美意识转化为某些人刻意追求的目标,就容易出现有意节制饮食的行为,导致体重明显减轻。
(2)心理因素
发病前往往有某些生活事件发生,出现情绪问题。有一些患者存在某些人格弱点,如轻微的强迫性人格、敏感性人格等。
(3)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神经性厌食症的急性期,大脑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某些神经肽)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和体温调节障碍等。
2.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表现
神经性厌食症的特征为患者自己有意限制饮食,甚至过分限制饮食,只吃青菜水果,不进面食和肉、蛋、奶类食物,或只吃少量的青菜水果,致使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5%或者体重指数小于17.5,也仍然认为自己过胖。为避免发胖,患者常主动采用运动、呕吐、导泻等手段减轻体重。有明显的营养不良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以致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女性表现为闭经,男性表现为性功能低下等。
3.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1)心理治疗
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比较困难,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患病,不配合治疗。大部分患者存在着对进食、体重和躯体形象的不正确认识,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通常采用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
(2)纠正营养不良
加强营养,增加体重,恢复身体健康。明显营养不良者,应供给高热量饮食;呕吐、拒食者,应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遵守治疗计划并自我监督。
(3)药物治疗
针对某些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强迫观念等症状对症治疗。抗抑郁药物应用较多,常用的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小剂量的米氮平也有较好的效果。其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锂盐、H1受体拮抗剂、抗癫痫药等也可对症使用。
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是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暴饮暴食后又因担心肥胖,而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一种疾病。多见于18~20岁女性,男性少见。此病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
1.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和目标,在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中一样起作用,在青少年女性中影响特别明显。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特别害怕肥胖,以至于形成暴食——恐肥——诱吐——暴食的恶性循环。
(2)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能系统和内啡肽等代谢异常。
2.神经性贪食症的表现
暴饮暴食常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多数患者喜欢食用高热量的松软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等,并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自己明知不对却无法控制。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形,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自我诱发呕吐、滥用泻药、间歇进食、使用厌食剂等。暴饮暴食与代偿行为一起出现,可能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钠、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
3.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治疗的基本过程是改善营养状况,控制暴饮暴食行为,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正常进食行为模式。
(1)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及生物反馈疗法等。认知疗法主要是改变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及过分怕胖的极端化想法,对进食规则和体像障碍有正确认识;行为疗法常采用系统脱敏、暴露、阳性强化、厌恶疗法等,使其每餐食量按预定计划得以控制。治疗应持之以恒,并要包括对患者家人主要是父母的指导,进行家庭治疗。
(2)药物治疗可采用各类抗抑郁药物,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氟伏沙明等对暴食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好。
(3)躯体支持治疗可针对不同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什么是神经性呕吐?怎样治疗?
神经性呕吐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但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常与心情不愉快、心理紧张、内心冲突有关,体重无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具有癔症性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好表演、易受暗示等,以及害怕发胖或有意控制体重的动机。治疗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可使用小剂量的氟西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