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宝典
21575700000180

第180章 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以急剧的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遭受超强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或1小时内)发病,临床表现有较大的变异性。多数患者初发症状表现为“茫然”或“麻木”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注意力狭窄、不能感受外在刺激,并有定向力障碍,因此,难以进行接触。偶有自发的只言片语,词句零乱不连贯,令人难以理解。病情继续发展,可见对周围环境的进一步逃避,有的患者可呈现木僵状态。此时,患者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可在长时间内毫无动作,保持呆坐或卧床不起。虽有时睁眼,协调眼部运动,但缄默不语。这是常见的临床相。

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激越性活动过多,如兴奋、失眠、逃跑或无目的的漫游,并伴有恐惧性焦虑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部潮红等。这些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恢复后对病情可有部分或大部分遗忘,难以全面回忆。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应该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一般病程不超过1个月。

急性应激障碍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环境治疗等。

(1)心理治疗

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因此以心理治疗为主。在能够接触患者的情况下,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治疗内容:为对症状表现进行解释,讲明应激事件在一生中是难免的,关键问题在于帮助患者怎样应对这些心理应激,如何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创伤。同时给患者最好的社会支持,尽快缓解其应激反应。还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对某些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应设法予以解决。

(2)药物治疗

对那些表现激越性兴奋的患者,可应用适当的精神药物使症状较快地缓解;若患者有情绪障碍或睡眠困难,可分别给予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药物剂量以中、小量为宜,疗程不宜过长。对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的患者,若不能主动进食,还要给予补液、补充营养以保证每日的热量和其他支持疗法及照顾。

(3)环境治疗

为减弱或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处境不良作用,应尽可能离开或调整当时的环境,消除创伤性体验,对整个治疗有积极意义。环境治疗的另一含义,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指导和安排,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有关方面进行安排,这对预防本病有良好作用。

2.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这类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受酷刑等等。几乎所有经历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和无助感。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的、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症状闪回)。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此外,有些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需要综合治疗。

(1)早期治疗

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和生活、疾病治疗的必要条件。专家们提出了早期干预的9个主要因素,为创伤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因素包括:①对安全感、食宿等基本需要的供给;②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灾难、减轻生理上的警觉和提供教育支持等心理上的援助;③对是否还需要其他治疗的评估;④监测救援和恢复的环境,包括应激源是否仍存在,是否提供了充足的服务等;⑤主动出击和传播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关于创伤和康复的知识;⑥对管理者、组织者提供技术帮助、咨询和培训,使其有能力重建社区结构,加强家庭康复和社区安全;⑦帮助患者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包括小组干预或家庭干预;⑧对幸存者进行评估,确定易感性、高风险个体及群体;⑨提供治疗,包括通过教育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

早期干预的目标应针对不同的个体、社区、文化需要和特征而制订,精神卫生人员应被纳入重大事故或灾难处理小组中,使精神卫生服务整合到灾难处理的计划之中。

(2)心理治疗

对于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反应,鼓励患者面对事件,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治疗者要帮助患者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治疗中不仅要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还要识别与处理好其他并存的情绪。如:相当比例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有强烈的内疚与自责,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和迟发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中除采用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为患者及其亲友提供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治疗的知识也很重要,还需要动员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强化社会支持。

(3)药物治疗

使用最多的是各类抗抑郁剂。除改善睡眠、抑郁焦虑症状外,抗抑郁剂能减轻闯入和回避性症状,三环类抗抑郁剂对闯入性回忆与噩梦疗效较显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回避与麻木效果较好。在运用抗抑郁剂治疗时,剂量与疗程与抗抑郁症治疗相同,治疗时间和剂量都应充分。有人建议缓解后还应给予1年维持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特点,其他可以考虑选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剂、抗痉挛药物、锂盐等。除非患者有过度兴奋或暴力性的发作,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4)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有效率达70%。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感到外部世界不安全、不可预测、无从把握。因此,稳固的治疗关系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中格外重要。如果心理治疗者考虑在治疗中合并用药,最好在治疗的计划阶段就与患者讨论有关问题。对于服药,不同患者可能会赋予其完全不同的意义,作出不同的反应。认识评价治疗手段对患者的意义与认识评价症状一样重要。忽视这一方面,难以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和保证积极的治疗进程。

3.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的生活事件有:居丧、离婚、失业、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

发病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素质、心理应对方式等有关。

(1)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而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常见焦虑不安、烦恼、抑郁心境、胆小害怕、注意力难以集中、惶惑不知所措和易激惹等,还可伴有心慌、震颤等躯体症状。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患者可感到有惹人注目的适应不良行为或暴力冲动行为出现的倾向,但事实上很少发生。有时患者发生酒或药物滥用。其他较为严重的症状,如兴趣索然、无动力、快感缺失和食欲缺乏等。有人指出,临床表现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老年人可伴有躯体症状;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即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常见;儿童可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拇指等症状。

(2)适应障碍的治疗

治疗重点应该是心理治疗,药物只用于情绪异常较为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是加快症状的缓解,为心理治疗提供基础或合适的环境。

心理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和情绪发泄途径问题,主要采取个别指导、家庭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式。

对以情绪异常为主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类抗焦虑药,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对出现冲动行为者,可短时间给予抗精神病药,以中小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能放弃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