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宝典
21575700000131

第131章 体形式障碍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再三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和冲突密切相关,但患者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本障碍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

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躯体形式障碍的确切原因尚难完全明了,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患者往往出于探究自己的内在心理,因此常坚持某种躯体性病因。

躯体形式障碍也存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动十分关注,具有自恋倾向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的人格基础,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性和性格内向的人在患躯体疾病时易出现疑病障碍。

文化取向不支持直接表达情感,而关怀和照顾有躯体症状的人,就潜在地支持人们用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症状。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躯体形式障碍是对内外环境害怕的替代。

患者角色可以获益。社会对患者角色的特权、补偿等强化效应,使人觉得通过患病可回避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获得照顾。

有研究认为,在生理学机制方面,存在脑干网状结构过滤功能障碍:一般个体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可将其滤掉,以保证机体将注意力集中到外界,不被生理活动所干扰。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理信息被感受,就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处理着疼痛信息并通过下行痛觉通路控制疼痛反应,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下行抑制通路的主要调控神经递质,是人体内源性止痛系统的一部分。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下行抑制通路功能低下,许多不应该传达到大脑的感觉传入大脑,就可能出现许多躯体不适或疼痛。

躯体化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躯体化障碍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多在30岁前发病,女性多见,病程迁延达2年以上。常见的症状有:

1.疼痛头、颈、胸、四肢等,部位不定,疼痛不强烈,与情绪有关,可在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出现。

2.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便秘、打嗝、反酸、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

3.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阴道分泌物异常等。

4.呼吸、循环系统症状胸闷、气短、心悸等。

5.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有阻塞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

什么是疑病症?疑病症有病吗?

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主要表现是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者因为这些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反复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和医生解释没有相应疾病的证据,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顾虑。有的患者虽存在某些躯体疾病,但也不能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患者痛苦与优势观念。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即躯体变形障碍也属于疑病症。

1.疑病症是有病疑病

症患者的确有病,与其他神经症患者一样有其发病原因、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而且通过心理、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它符合疾病的概念,而不是患者有意假装的病或无中生有的病。

2.疑病症的表现

不同的患者表现不一样。当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心,认为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微小的变化,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特别注意。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

在警觉水平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的不适和严重的不安,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尽管各种检查都不支持他的揣测,医生再三保证没有严重疾病,但患者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怀疑,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检查或要求治疗。患者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于自身的“疾病”上,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常受到明显影响。

患者的疑病观念达不到妄想的程度。他们知道,自己患的病证据尚不充分,因而迫切希望通过再次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尽快得到恰当的治疗。

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即躯体变形障碍也属于疑病症。主要特点是:过分关注自己想象的或轻微的外貌缺点;症状引起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功能损害;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解释。

什么是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患者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性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处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本障碍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加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

什么是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不少人都问:我浑身疼痛这么严重,疼痛科不给我处理,叫我到精神科看病,难道我得了精神病?其实不少人的周身不定处的严重疼痛,是患了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属精神科疾病。它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患者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常见疼痛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但身体其他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疼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临床上有证据表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对这类疼痛的发生、加剧、持续和严重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之间,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以体力劳动者居多。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常以慢性疼痛作为其突出症状而反复求医,往往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外科手术治疗,未能取得确切效果,常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发焦虑、抑郁和失眠。

怎样与躯体疾病或其他疾病鉴别?

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躯体形式障碍的共同特征,不同临床类型虽各有其相应的突出表现,但医学检查均不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或虽有躯体症状存在,却与其症状的持续和严重程度很不相称。患者对其躯体疾病深感关注和痛苦,社会功能常受到损害。有证据表明,其躯体症状的发生、持续和加剧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但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躯体疾病

这类疾病早期不一定能找到客观的医学证据,因此各种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至少半年以上病程。对起病年龄在10岁以上、躯体症状单一、部位较固定且呈持续加重趋势者,应首先考虑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并密切观察,不宜匆忙作出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临床实践表明:根据起病有精神诱因、初步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患者容易接受暗示这几点,便作出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有可能导致误诊。

2.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

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常出现在躯体形式障碍中,但程度较轻。抑郁症患者多呈现“抑郁三联征”,而伴随的躯体症状数目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胃肠系统。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特别是男性的躯体症状,很可能是原发性抑郁障碍的早期表现。焦虑症的焦虑症状较明显,躯体症状不持久。

怎样治疗躯体形式障碍?

1.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原则

(1)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诉述,理解他们是真的有病。

(2)重视医学评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合理解释。治疗首先从药物开始。

(3)尽早选择适当的时机给患者讲明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4)对医学检查给予合理的、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

(5)合理安排检查时间,既不过多、不强化患者的疑病观念,也不放过可能的躯体疾病。

2.心理治疗

(1)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病患者除诉述众多躯体症状外,还有着漫长而无效果的就诊经历,情绪紧张而焦虑。医生要特别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对治疗抱有信心。

(2)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接触技巧至关重要。患者常表现依赖性、表演性及受到伤害的疾病行为,爱抱怨或感到委屈。有的患者沉湎于痛苦中,习惯于对药物的依赖,有的甚至带有敌意和威胁,使治疗者处于被动地位或缺乏耐心。

(3)医生既要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又要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既定的治疗目标和已获得的成果上,如睡眠的改善、疼痛的减轻等。要勉励患者将轻微的躯体不适当做正常感知的一部分,并与之和平共处;宜逐渐增加活动量,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认识自己的不良疾病行为,分析引发疾病的有关因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建立对生活事件及躯体病痛的正确态度。同时,调整患者所处的环境对矫正疾病行为、发展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医生要协助患者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应能力,鼓励患者努力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依赖性。其配偶和亲友对患者的疾病和痛苦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改变消极、冷漠、歧视的态度,建立积极、关心、帮助的家庭气氛。有研究表明,短期或长期的家庭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效的。

3.药物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且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单纯心理治疗起效较慢,故抗焦虑、抗抑郁药宜尽早使用。

常用的抗抑郁药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万拉法新、度洛西汀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疼痛障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不良反应轻、效果好,目前已成首选。

医生要强调本病的治疗需要有一个治疗阶段、巩固阶段,减药过程要缓慢,患者切莫自行停药,以免复发。其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病程、个性及环境等因素。症状一旦有所缓解,要加强心理、家庭、社会综合康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