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纯粹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为什么会患强迫症?
1.遗传
与人格其双亲的患病率达5%~7%,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人格特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相当一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人格特点: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细致,严肃、古板、井井有条,力求十全十美、一丝不苟,做事计划性强,循规蹈矩,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等。
2.社会心理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
生活环境的改变,加重责任感,工作过分紧张,要求过分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不满意、妊娠、分娩等造成紧张,均可导致强迫症状出现。重大的精神刺激更容易使人反复思考,检点过去和揣测、担忧未来,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3.生理疾病
脑磁共振检查发现,一些涉及基底节病变的疾病可引起强迫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推断,强迫症与脑内5-羟色胺功能的改变有关。也有人发现,多巴胺拮抗剂可加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疗效,说明强迫症也与多巴胺关系密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本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也有童年期起病的,往往缓慢起病。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常为诱因。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意向。
1.强迫观念最多见,包括强迫怀疑(对自己的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不相信自己做过的事情是正确的,反复检查或询问)、强迫性穷思竭虑(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反复思索,如人为什么吃饭而不吃草等)、强迫联想(患者脑内出现一个观念便不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强迫回忆(患者经历过的事情不自主地在意识中反复呈现)和强迫性对立思维(在接触某一事物或观念时,不自主地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或观念)。患者明知这些观念无意义,但不能摆脱。
2.强迫行为多系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行为,常见的强迫行为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等。如某患者一次听到人劝他“少想事,想事想多了会死脑细胞”,此后这一观念反复出现,为此遍访各地名医,反复询问与证实“想事想多了会不会死脑细胞”,在门诊要反复多次询问才觉心里舒服一点,回家后不久又故态复萌。
3.强迫意向是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作出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的内心冲动,明知是荒唐的,但无法摆脱内心的冲动。
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强迫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神经症症状,但都不成为主要临床相或属继发于强迫症状。
怎样治疗强迫症?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去掉精神包袱以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对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不过分精益求精,以减轻其不完美感。同时动员其亲属,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矫枉过正,帮助患者积极从事文体、社交活动,使其逐渐从沉湎于穷思竭虑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心理学家曾文星认为,心理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协助患者能够松解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容易接受自己内在的本能、欲望、幻想及冲动,能习于变通与通融,不过分拘泥于黑白、是非的界限,能求得人格上的超我、自我与原我之间的和谐。
2.药物治疗
氯丙咪嗪是最早用于强迫症治疗的有效药物,每日150~300mg,分2~3次口服,一般2~3周开始见效。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4~6周无效时可考虑改用或合用其他药物。近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也用于治疗强迫症,疗效与氯丙咪嗪相似,而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乐于接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已经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