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个人跳舞:西方文人的独身
21575600000057

第57章 萨特:让生活与哲学合而为一(1)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

20岁时,萨特考入法国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3年,到柏林投身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门下深造。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应征入伍,翌年被俘,一年后获释。

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恶心》、《自由之路》和剧作《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等。

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即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意识自行选择和行动的结果。萨特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主张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情绪意志、行为方式等问题,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和行动的意义。

萨特以存在主义哲学贯彻自己的人生。他一生未婚,情人无数,正是践行了他的自由主义哲学主张。

如果我不尽力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的话,我总觉得活着是很荒谬的事。

——萨特

从某种程度上说,萨特与女人的关系是许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许多男人为多占有一个女人而挖空心思编出各种谎言,萨特却潇洒、坦诚地对待每一个靠近他或他想靠近的女性。他高喊着,性的忠贞导致真正受奴役;他一脸真诚地对那些漂亮女人说:我如此地爱你,请你也爱我吧,但我永远不会跟你结婚。于是,那些漂亮的女人,包括那位头脑睿智的波伏瓦,都乖乖地围绕在他身边。他一生都生活在漂亮女人堆里。

作为文化巨人,萨特的这些性解放、性的多伴侣论调成为他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的组成部分,他同时还是这些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他不断地变换性伙伴,但从不结婚,他处心积虑地向几千年来的婚姻制度开火,可能他的理论令许多人欣喜若狂,但又使许多人伤心不已。

许多人的婚姻观念大多在成年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会改变,而萨特,自青年时期形成的婚姻观念,终其一生也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