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个人跳舞:西方文人的独身
21575600000054

第54章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1)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散文家,思想家,超验主义哲学先驱。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后转向写作。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并在此后根据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发表了两本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1947年,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但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直至去世。

《瓦尔登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它倡导一种自然、简单、和谐、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1)

让人们彼此远离,这项工作上帝早就尝试过,为此还建造了那个著名的巴别塔。但上帝还是在人类的伊甸园里安排了两位村民:亚当与夏娃。虽然上帝的逐客令永远有效,但只要遵守他的规则,伊甸园里的生活永远是男耕女织,炊烟袅袅。

伊甸园的故事是为了让人们远离诱惑,梭罗俨然是上帝的同道,自觉地放弃诱惑。事实上,梭罗比上帝更坚决,他甚至把夏娃也赶出了伊甸园。没有夏娃的亚当理智清醒,身心洁净,永不因被诱惑而堕落。

梭罗的良师益友爱默生这样评价过他:

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参加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不喝酒,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却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而宁愿做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

(2)

上帝以《圣经》诠释自己的抉择,梭罗以《瓦尔登湖》引领着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梭罗只不过是倡导了一种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生活的生活方式而已,正如他与人们的区别无非是,人们有选择结婚的自由和权利,而他梭罗也有选择不结婚的自由和权利一样。在《瓦尔登湖》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这就是亨利·戴维·梭罗。似乎这个名字远远没有《瓦尔登湖》出名,因为瓦尔登湖代表了人生的某种极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

《瓦尔登湖》自问世以来,一再受到出版商们的追捧,更有人把瓦尔登湖作为一种信仰,以为瓦尔登湖中必有颜如玉、瓦尔登湖中必有黄金屋;很多学者文人以瓦尔登湖自诩,以为立足瓦尔登湖就拥有了鄙视芸芸众生的资本。这终究不过是瓦尔登湖给习惯了平庸的人们带来的陌生化效果而已。

物极必反,读者中形成了另一股逆流:反瓦尔登湖。还有人挖空心思地寻找梭罗在瓦尔登湖所发生的与隐居生活不相称、不匹配的行为,以此把梭罗拉回到普通的凡人中间。曾经有过关于梭罗“真隐”与“假隐”的争论,很多人跳出来热衷于消解“瓦尔登湖神话”。继而有人露骨地说,如果梭罗是假隐,那么他对梭罗的态度就由崇敬变为鄙夷。人们期望梭罗能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对于他仅仅隐居两年感觉很不过瘾,认为如果梭罗一辈子待在瓦尔登湖,那才算满足了人们的心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些好事者考证出:瓦尔登湖的梭罗怎样享用母亲和妹妹为他烤制的面包和点心,怎样听到爱默生家开饭的铃声第一个飞奔到他家的饭厅;更有人高呼,梭罗在瓦尔登湖不也就坚持了两年吗?再长恐怕是坚持不下去了吧。凡此种种,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读者如果了解了梭罗严谨而孤绝的独身生活,恐怕再不会以此之心度彼之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