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个人跳舞:西方文人的独身
21575600000003

第3章 童话外的安徒生(2)

(1)

如果说安徒生有一颗童心,大概人们都不会反对。但是,人们很难断定这颗童心对安徒生来说是幸运还是灾难。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他的童心成就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童话,但也正是这颗童心,阻碍了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最终使他孤独一生。

安徒生的一些诗歌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宁愿生活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也不愿呆在那些秋波流转的沙龙里:

我自己就是一个孩子,我更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他们最能了解我那魔幻的世界;

无论是在小木屋里,还是在城堡,他们最能体味我的内心世界;

我有着如此令人惊叹的财富;

我们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悲伤;

对于我们来说,小木屋的角落便是骑士的城堡;

哪怕只是一个棍子,也会变成勇敢而高贵的战马;

小燕子则是城堡的头号歌唱家。

(2)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来自父母的爱和一群玩具似的玩伴。这种欲望到了安徒生这里,就具体化为寻找一个富有而父母双全、兄弟姐妹俱全的家。

叔本华说,欲望源于欠缺。这话对安徒生极其适用。童年的安徒生尝尽了人间的辛酸。

11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安徒生不得不在备受奚落中做童工。相依为命的姐姐也因家境贫寒被卖到色情场所。童年时代,性在安徒生的印象中就与恐惧和肮脏密不可分,他一生也未能走出这种阴影。

14岁时,安徒生离家前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独自打拼,温暖的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第一个令人满意的家出现在他17岁那年。这一年,安徒生结识了一位名叫伍尔夫的翻译家。伍尔夫很喜欢聪颖勤奋的安徒生,全家人对他都很热情,尤其是伍尔夫的女儿亨利蒂对他更是关怀备至。而安徒生也对这个家庭付出了热情,他把亨利蒂姐弟看做自己的同胞手足。

后来,伍尔夫和他的妻子不幸双双亡故,就剩下亨利蒂带着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类似的遭遇让安徒生与亨利蒂姐弟之间有同命相怜的感觉,彼此成为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让弟弟开阔视野,亨利蒂带着他去意大利、西印度群岛和美国旅行。不幸的是,弟弟在这次远途中被黄疸病夺取了生命,亨利蒂悲痛欲绝,回到丹麦后终日郁郁寡欢。安徒生几乎每天都来看亨利蒂,宽慰她,与她分担精神上的痛苦。

后来,亨利蒂因思念弟弟,决定到弟弟的安葬处去凭吊。亨利蒂出发后不久,报上就刊出消息,亨利蒂乘坐的轮船在大西洋中失火烧毁了。安徒生伤心欲绝,此后,他常常彻夜不眠,思念着亨利蒂。

很多人都把安徒生的这段经历看做他的初恋。但事实上这段感情更多的是同命相怜的友情,年轻人特有的那种燥热的情欲被他剔除得一干二净。

(3)

离开伍尔夫家,安徒生寻找一个家的热望并未消退。1827年,第二个理想的家出现了。

他认识了乔纳斯·科林一家,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光。乔纳斯·科林是一个完美的父亲,这正是幼年丧父的安徒生所渴望的。更重要的是,科林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对安徒生是更大的诱惑。1827年,安徒生成为科林家的常客。在他的习作中,他把自己想象成科林家一大帮兄弟姐妹中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安徒生的母亲一直生活在欧登塞的一个被黑暗笼罩的破屋子里。她的周围,同样是和她一样年迈、疾病缠身的乞丐,她最终在1833年去世。而在母亲去世的五年之前,安徒生却早已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可怜的孤儿,这确实是种奇怪的情结。在他的那些词藻华丽、冠冕堂皇的习作中,总是以对科林家的赞颂作为文章的结尾,但他几乎从未想到欧登塞和他的母亲。接下来的几年,他写给母亲的信也越来越少。

许多研究者提到了安徒生由于出身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就在安徒生生活的时代,也有很多批评者指责他的那些令人作呕的虚荣心。看来,这些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安徒生一直想方设法让自己融入科林的这个家庭,最终,安徒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从1827年至1836年间,他成为了科林家族中的一员,科林成为他名誉上的父亲,而安徒生后来的一切成就都跟这个家庭密不可分。科林首先让安徒生享受了皇家津贴,完成了大学教育,并为他在皇家剧院和艺术基金会谋到一个职位。

以后的人生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安徒生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了那些富丽堂皇家庭的成员。安徒生一生扮演最多的角色就是客人,在哥本哈根,他轮流与各式各样的朋友吃饭;在欧洲各地也是这样,他不断地拜访国王、王后和公爵;他还长期在丹麦的庄园里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