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1432100000009

第9章 泰伯第八

礼让的传统由来已久。

“美德”有时需要把握度。

对于君子的考量。

生命成于诗、礼、乐。

关于圣王尧、舜、禹的几件事。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词汇——

无得而称:不知道怎样来称赞。称,赞。

三:虚数,非实指,多次。

成长与感悟——

三让,知其让之诚;以天下让,知其让之大,故为至德。

人物——

泰伯,又作“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子:泰伯、仲雍与季历。季历的儿子即姬昌。传说太王见姬昌幼有圣德,欲打破惯例,不将王位传于长子泰伯,而传与三子季历,为的是便于将王位传于姬昌。泰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不使父亲为难,便同二弟仲雍出走至吴,于是季历即位,后传之姬昌,是为周文王。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词汇——

劳:劳烦,劳扰。

慎:谨慎,诚恳。

葸:胆怯,畏惧。

绞:尖刻刺人。

遗:遗忘,遗弃。

偷:感情冷漠。

成长与感悟——

礼,为的是实现中,恰到好处。不及,则为劳为葸。过,则为乱为绞。

君子能厚于亲属,不忘故旧,行之美,则民皆化。

链接——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礼记·大学》)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孔子家语·王言解》)

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会更加孝顺父母;在上位的人以年龄排列尊卑先后,百姓对比自己年长的人也会更加恭敬;在上位的人乐善好施,百姓会更加仁慈宽厚;在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也会选择品行端正的朋友;在上位的人推崇德行,百姓就不会虚华不实;在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百姓就会以争夺为耻;在上位的人清廉礼让,百姓也会以不讲礼节为耻。孔子认为这七种教化是政治的根本。

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这些是七教的重要内容,最终有一个落脚点,就是以知耻心为保障。行动的执行需要外在法律条文的约束,使之“不敢为”,但还有一种力量远胜法律,即源于内在的知耻心,使之“不愿为”。百姓对于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自然远之、避之,这是实现七教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整体荣辱观、是非观的确立和引导尤为重要。政教定,则本正。百姓的行动就看风向标,上行下效。上面正了,物就正、人就正,到处都是正能量。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词汇——

启:抬一抬,动一动。

成长与感悟——

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当要自爱自重。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词汇——

鄙:粗野,鄙陋。

倍:同“背”,不合理,错误。

成长与感悟——

自爱自重不仅在身体发肤,还在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在上者能重礼,则一动一正一出,民必以礼相应。

链接——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仪备。(《礼记·冠义》)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

翩翩君子,举手投足通透着威仪。

人物——

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孟武伯之子。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词汇——

校:较量,计较。

成长与感悟——

无其知方可大知。源于无其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和风庆云之气象。

链接——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孔子家语·三恕》)

观宥坐之器,孔子来表达“满与虚,损与益”的不二法则。虚空就要注水,满了就要损,否则就会倾覆,只有中,才能正。

所谓损之又损,实际上有着“愚、让、怯、谦”的内涵。只是谈论“损”的话题,一定是在“有”的前提下。有什么?天下之人向往之物、向往之事,所谓“聪明睿智、功被天下、勇力振世、富有四海”云云。若本来就一无所有,损之何物?若是本来无一物,无满无损,或许就是天然的中道。但是,人们一旦开启了欲望之门,浊同尘世,就需要不断调整、修正。虚空之时奉守充盈之道,盈满之时奉行损之之道。所以,无功无劳之时,定要努力向上,建功立业。有功之后,不自以为很有功,不要居功自傲。所以,损之道,是真正的持盈之道、满而不覆之道。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词汇——

托六尺之孤:托付幼小的国君。

寄百里之命:摄理国政。

大节:国家安危,个人生死之大关节处。

夺:放弃,丧失。

成长与感悟——

托孤寄命,大节不夺,源于我无二心,彼无二节。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不遇重大关节,无以别操守。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词汇——

弘毅:心志宽广坚忍。弘,大。毅,刚强,决断。

成长与感悟——

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

仁,人心之全德。实现它,必身体力行,可谓重;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可谓远。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成长与感悟——

兴于诗,兴起好善恶恶之心。

立于礼,卓然自立,不为事物所动摇。

成于乐,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链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成长与感悟——

知民可使,知民之性,习民之情。

链接——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孔子家语·入官》)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通过在上位者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激发百姓内在的主动与自觉,以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是政治的理想与追求。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词汇——

疾:恶。

成长与感悟——

好勇则刚武,疾贫则多怨。多怨之人习于武事,多乱。

恶不仁之人,使之无所容。

欲治世者平其心。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词汇——

骄:恃才傲物。

吝:吝惜。

成长与感悟——

德为本,才为末。骄且吝,则大本已失,则不足有为。虽有小善,亦不足观。

链接——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韩诗外传》)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词汇——

至:想到。

谷:禄。借指出仕为官,也借喻谋利。

成长与感悟——

学者之大患,在志于利禄。一有此心,即终身务外欲速,志趣卑污,德心不广,举念皆温饱,萦情皆富贵,成就亦可知矣。而人情多为禄而学,此圣人所由叹。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词汇——

笃信:笃信于道。笃,坚定、厚实。

好学:学道。

守死善道:誓死守护道。

见:通“现”。

成长与感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此心可定,此计可守。

有定有守,则于见于隐,于贫于富,于贱于贵,出入皆自得。

笃信、好学、守死者,皆此“善道”。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成长与感悟——

读本章,知“在其位,谋其政”。

在其位,谋其政,乃为政者之通则。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易于生祸乱。

链接——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词汇——

始:这里指乐曲开始。

乱:乐曲结束时的和奏。

洋洋乎:叹美之词。

成长与感悟——

《关雎》之乐,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琴瑟,乐之细节,见其和亲。钟鼓,乐之大者,显其德盛。既有和亲,又显德盛,琴瑟钟鼓和鸣,被作为乐曲结束时的合奏,正是适合。

人物——

师挚:太师挚。太师即管理音乐的长官。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词汇——

狂:狂妄。

直:直率。

侗:幼稚。

愿:恭谨。

悾悾:无能。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美,本章言恶,有美即有恶。

有人“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狂妄却直率,无知却恭谨,无能但是诚信,总还说得过去。

做人最怕“有是病而无是德”,本就狂妄,且不直;本就无知,且不老实;本就无能,还天天胡侃,没有诚信。走上极端,再也找不到归来的路。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成长与感悟——

如不及,则能及;恐失之,则不失。

链接——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日知其所亡”,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我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因为知道有不知道的内容,学习就有了空间。“月无忘其所能”,即还要时刻警醒自己,我知道我学习的内容需要温习和巩固。温故,才有沉淀和积累。不至于“黑瞎子掰棒子”,把一片玉米地的棒子都掰完了,最终却只拿着一个玉米棒子走了。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词汇——

巍巍:高大,崇高,伟岸。

成长与感悟——

舜禹知人善任,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享天下之贵,而处之超然,若无所与天下,此为巍巍气象。

链接——

凡读一章书,即宜考验自己能否。如读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不必验之天下也,但看目前小名微利,能不动心否;小技小能,能不自恃否。小者不与,则大者可望扩充。如小者不能不与,而曰我异日处富贵不动心,则谁信之乎?(苏源生:《省身录》)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词汇——

荡荡:广远的样子。

焕乎:光明。

成长与感悟——

尧,效法天道,不作功邀名,无为之化自成,不可名状其高远。

链接——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天地无言,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周流不殆,万物受其润养,欣欣向荣。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词汇——

乱臣:治国之臣。

唐:尧的国号。

虞:舜的国号。

于斯为盛:唐虞之际与周初人才济济之盛世。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指周文王之事。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

成长与感悟——

建一代之治以定天下者,在于人才。故为政在得人,特别是贤人。

立远大之基,以合天心,为臣民所咸服者,存乎德。故君子不可不慎乎德。

君君臣臣各尽才德,则天下治。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词汇——

菲:菲薄。

黻:祭祀用的礼服。

冕:祭祀用的礼帽。

沟洫:沟渠水利之事。

成长与感悟——

无我,是为了有他,有百姓;无私,是为了利他,利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