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1432100000010

第10章 子罕第九

主观与客观。

履行天命。

孔子的方法论。

止与进。

必然与偶然。

道不远人。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词汇——

罕:很少。

与:认可。

成长与感悟——

罕言,不是不言,而是不常言。

利者,人所欲,启争端,故罕言。

命,原于天。仁,本于心。人能知命依仁,则无不利,故与之。

与仁,即与人为善。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词汇——

达巷:党名,古代五百家为一党。

成长与感悟——

孔子的博学声名远播。

闻人誉己,或者不知己,皆承之以谦。

御、射均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微不足道的技艺,孔子听到乡里人的赞誉,愿以其中较为基础的“执御”为名。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词汇——

麻冕:用麻绳做成的黑色冠帽。

纯:黑色的丝。

泰:骄泰,倨傲不恭。

成长与感悟——

是坚守,还是革新?是随大流,还是特立独行?贵在合理。

礼的形制与时俱进,本质千古不变。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词汇——

绝:一点也没有。

毋:无。

意:凭空揣测。

必:绝对肯定。

固:执滞,固执。

我:唯我独是。

成长与感悟——

在我为固,在人为必。

言行动静,唯义所在,无可无不可,故毋固。

成败祸福,系命所遭,谁得而知之,故毋必。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词汇——

畏:围,拘囚。

匡:古代的地名。

兹:这里。此处,孔子谓自身。

其如予何:能把我怎么样?

成长与感悟——

履行天命,遵从道义行事,需要全力以赴,而不是忧惧得失。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词汇——

太宰:官名。

成长与感悟——

学无常师,生活是至大的老师。

苦难是成功的助推器。源于“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词汇——

试:为时代所采用,被人们所认可。

艺:多才多艺。

成长与感悟——

学尚无所用,故学更多。

人物——

牢:孔子的弟子子牢。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词汇——

鄙夫:指农夫,称代无知识的人。

叩:问。

成长与感悟——

唯有空空,是以大而能化,心同太虚。

“叩其两端而竭焉”是方法论,于始终、本末、上下、精粗间切磋琢磨。

链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生命有限,知识却是无穷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那是危险的。只知道追求知识的人,也就只有危困不安地结束一生了。所以,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看问题的角度,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如此,便可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词汇——

凤鸟:凤凰。《白虎通·封禅篇》曰:“凤凰者,禽之长也,上有明王,太平,乃来居广都之野。”

河不出图:传说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着八卦图而出。河,黄河。图,八卦图。

成长与感悟——

夫子自伤天下不得王道。

王道兴,致太平。太平致,凤来仪,河出图。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词汇——

齐衰者:穿丧服之人。

冕衣裳者:衣冠整齐的贵族。

瞽者:盲人。

虽少:年龄虽然小。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客观的环境,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本章言主观的选择,即为有礼。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词汇——

喟然:叹息的样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首向上愈看愈高,不可及;俯首深处愈钻愈坚,不可入。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看在前,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循循:有秩序,有步骤。

成长与感悟——

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不拘为象。

颜子专以学圣,既仰又钻,在前在后,有博有约,竭尽其才。

链接——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朝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司马迁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表达自己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他说自己读孔子的书,就想知道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于是司马迁来到了孔子的家乡。在这里,他看到车服礼器,看到那些后生们在孔子家演习礼仪,引发他无限的感慨,久久徘徊不能去。这天下的君王以及贤达之人,多得很,当时荣耀一时,但不在位了也就没了,孔子为一介布衣,传十余世,为后世学者之宗,真的是让人敬服。在中华大地上,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传续中华文脉,孔子为至圣矣。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成长与感悟——

孔子认命,与仁,不欺天。

链接——

孔子曾为鲁国大夫,是有家臣的,如《雍也》篇讲道“原思为之宰”,原思就曾是孔子的家臣。但孔子离开鲁国后,已经不再是鲁国大夫。根据礼制的要求,“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但是,在子路心中,他的老师还是鲁国的大夫,或者由于老师在自己心中的地位特别高,怎么葬自己认为都不过分,但孔子认为要符合礼制。那时,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看似风光地被家臣葬,就一定胜过由自己的弟子安排的葬礼吗?恐是未必。孔子宁愿死于“二三子之手”,说明他更信任自己的弟子们。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词汇——

韫:裹,收藏,蕴藏。

椟:木匣子。

沽:卖。

贾者:知物价的人。

成长与感悟——

孔子罕言利,但从未否定利,此为中正。

君子当衔玉以求仕,并不枉道以从人,此为中正。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词汇——

九夷:古时对居住在中国东部部族的通称。

成长与感悟——

君子所居之处,化民成俗。

链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成长与感悟——

有正乐,则有正声。

正声感人,顺气成象。顺气成象,和乐生焉。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词汇——

出:在朝廷。

入:在家庭。

不勉:不尽礼。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正乐,追求政通人和,向上仰望,胸怀天下。本章言对于自我的要求,向下扎根,根深蒂固。

孔子自评其为人之道,言及成年人对朝廷、家、丧事以及对酒等应有的态度。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成长与感悟——

生命如川流而不息,昼夜不舍。万物受其润泽,生发长养,百化兴焉。

人受此感召,当振作生命,奋然有为。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成长与感悟——

好色,人性之自然;好德,天理之当然。

二者之间的距离,有时近在咫尺,有时远在天涯。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词汇——

篑:土筐。

成长与感悟——

止之于进,如休憩之于工作,如刹车之于油门,两两相对,彼此相依。

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无论是学习,还是加强道德修养,都如同堆土成山。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成长与感悟——

夫子语中有最上之理,有至善之事,有他人所不得知者,颜回皆悦之不倦,达于心,恭于行。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成长与感悟——

颜回之心,如川流不舍昼夜,可惜短命早亡。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词汇——

苗:万物开始生长。

秀:开花。

实:结果。

成长与感悟——

长苗,开花,成谷,苗长之必然。苗长而无花,有花而无果,苗长之偶然。

有必然就有偶然。成就必然,接受偶然,这是人对命运的至佳态度。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词汇——

后生:指年少者。

无闻:不为世人所知。

成长与感悟——

成就必然,须知时不我待。

来日虽多,不如今日努力,自有后生可畏。若后生不知爱今日,将终于无闻。

人当及时修身立德,而于此亦可深味乐育英才之旨。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词汇——

法语之言:正言告诫的话,可奉为法度的话语。

巽与之言:恭顺赞许的话。

说:通“悦”。

绎:分析。

成长与感悟——

亦从亦说,只是不绎不改,是形服而心不化。

教在人,学在己。人有善教,己不善学,教者亦不知如之何。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成长与感悟——

本章言及从什么,说什么,绎什么,改什么。

亲近与否,以忠信为主,不结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词汇——

三军:周制,大的诸侯国可以拥有上、中、下三军,或称中、左、右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匹夫:庶民。“匹”与夫、妇相配,分开来讲称之为“匹夫匹妇”,这里指个人。

成长与感悟——

亦从亦说,亦绎亦改,贵在心志,不可夺之志。

遵道而行,半途而废者,终是因为无志。

心志如种子,没有力量能阻止种子的生发。即使山岩峭壁,仍有青草茵茵。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词汇——

衣敝缊袍:泛指衣着贫寒。

狐貉者:泛指衣着华贵之人。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因他人有而嫉妒,生害人之心;也不因自己无而欲求于人,产生贪婪之意。忮,妒忌。臧,善、好。

成长与感悟——

一志恒定,将不为外物所化。子路的表现就是如此。

自喜其能者,将不复求进,须警之。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词汇——

雕:同“凋”,凋谢,枯萎。

成长与感悟——

岁寒之时,松柏并非不凋,而是凋在后。

人即使无回天之力,也须守正不阿。有此坚心劲节,足以守先待后,重待春阳。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成长与感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链接——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礼记·中庸》)

人们提及道路,往往想到从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在先哲们的心中,除了大地上的路,还有着更为重要的路,就是从人心走向人心,他们称其为“达道”。世上的“达道”有五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在“达道”上通行,靠的是“知、仁、勇”,此为“达德”。如此行走,才是奔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词汇——

共学:一起学习。

适道:志同道合。适,往赴。

权:秤锤。这里指权变,变通。

成长与感悟——

本章言学者渐进阶级之次序。

可与共学,知所求为何;可与适道,知所往何处;可与立,笃志固执而不变;可与权,能权轻重,知行止。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词汇——

偏其反而:翩翩飘遥,花瓣离开花朵,又随着风儿返回来。

成长与感悟——

本章与首章互应。孔子与命与仁。他认命,但更欣赏主观的努力。

远与不远,在其心。

道不远人。己动,则天地动,万物应。

链接——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