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1370700000011

第11章 乡党第十

身处家乡与身处朝堂不同。

同在朝堂,事上与事下不同。

一组特写的镜头——鞠躬如也。

在衣、食、住、行间,一位君子尽显威仪。

深情,不矫情。

时中,至高的智慧。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词汇——

乡党:指家乡。

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

便便:善于辞令。

成长与感悟——

本章记孔子于乡党、宗庙朝廷之不同。

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温恭谦和,不以贤知先于人。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故言必明辨,虽辨又谨敬。

在乡党为人处世是做人第一步。他日,立朝廷、交邻国、事上接下,俱在此植基。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词汇——

侃侃:温和快乐的样子。

訚訚:和悦而诤的样子。

踧踖:恭敬不安的样子。

与与:行步安详、威仪中适的样子。

成长与感悟——

本章记事上接下之不同。

接下,并不居高临下;事上,没有谄媚之色。君主临朝,恭敬之至似不安,又行步安详,威仪中适。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词汇——

摈:同“傧”,接待客人之人。

色勃:脸色庄重。

躩:动作变快,这里指脚步加快。

襜如:衣服整齐的样子。

成长与感悟——

代表君主接待客人,展示的是一国之威仪,彰表的是邦国之形象。

孔子形象:他表情庄重,脚步加快,神采奕奕(色勃如也,足躩如也);他迎宾并伴宾行走,左右兼顾,彬彬有礼(揖所与立,左右手);他的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走时,像鸟儿展翅一般,风度翩翩(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他有迎有送,当客人已经走远,不再回头时,向君主回复,有始有终,慎终如始。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词汇——

公门:古者天子五门,诸侯三门。

鞠躬:弯曲身子,以示恭敬。

阈:门槛。

过位:指经过鲁公的座位。

摄:提起。

齐:衣下摆。

出:出公门,这里与前面的“入公门”相照应。

等:台阶,这里与后面的“没阶,趋进”相对应。

成长与感悟——

在朝堂上的容貌,如亲临一场完整的情景剧。

时过千载,却似目前。余余萦绕于心间者,是满满的敬意。

有敬方有礼。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词汇——

圭:玉器名,长条形,为受命出使时的信物。

如不胜:圭玉本是轻物,执轻若重,好像不能胜任,表达的是诚敬之心。

上如揖,下如授:向上举如同作揖,向下举如同授出。执圭时的位置处于“上不过揖,下不出授”这样一个区间,就是中的位置了。

足蹜蹜如有循:脚步密而细小,只举起前趾,脚跟不离地,像是沿着脚下的东西行走。

享礼:使臣向邻国君主献礼的仪式。

有容色:举行献礼时,面部表情很得体,《仪礼》曰:“发气满容。”

私觌:以个人身份私下见面。

成长与感悟——

本章言及出使时的容貌。与本篇第三章的“使摈”相呼应。

到本章为止,本篇三次讲到鞠躬如也。一曰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二曰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三曰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鞠躬如也,好像不能容身、屏住呼吸,好像无喘息,好像不能胜任,均是自卑而尊人,诚敬到极致。

自卑而尊人,诚敬到极致,是深厚学养的表达,源于内心的自信与自觉。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词汇——

绀緅:青红色,玄纁之类,均为正式礼服的颜色,故不以为饰。

饰:领与袖之边。

亵服:私居或闲居时的衣服。

袗:单衣。

絺:细葛布单衣。

绤:粗葛布。

必表而出之:里面一定要有衬衣,单衣穿在外面。

缁衣,羔裘:黑色外衣配黑色羊皮内衬。缁,黑色。羔裘,黑羊皮。

素衣,麑裘:白色外衣配白色鹿皮内衬。素,白色。麑,小鹿,其毛色白。

黄衣,狐裘:黄色外衣配黄色狐皮内衬。狐,色黄。

亵裘:在家私居时所穿的皮衣。

长: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裙,衣裳不相连,因此孔子在家时穿的皮袄做得比较长。

短右袂:袂,衣袖,袖口。短是为了便于做事。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寝衣即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狐貉之厚以居:以狐貉为坐垫,因其毛深温厚,私居取其适体。

去丧,无所不佩:在古代,君子比德于玉,有佩玉的习惯,无故玉不去身,除了在服丧期间。服丧之后,一应玉器,无所不佩。去,除去。佩,佩戴,系于大带之上。

非帷裳,必杀之:除此之外的衣服,要将多余的布料裁剪下来。帷裳,朝祭之服,其制用整幅布为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与玄冠均是黑色,古时不适合吊唁时穿戴。吊,吊唁。

吉月,必朝服而朝:正月岁首,必定要穿上朝时的礼服去朝贺。

成长与感悟——

君子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

衣、食、住、行都是礼的载体,关乎生活的真谛,还有一个人的品味。

10.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词汇——

齐:今作“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有所戒。

明衣:沐浴后穿的浴衣,取其明洁之意。

布:祭祀时所穿的衣服是用布做成的。

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这里主要指不饮酒,不吃荤。

迁坐:易常居之处,意为不与妻妾同房。

成长与感悟——

本章在说明斋戒前后的衣食与礼节,彰表诚敬之意。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词汇——

厌:饱足。

饐:食物久放。

餲:食物有了馊味。

馁:与“败”互文见义,指食物败坏。

色恶,不食:变色意味着食物变质,不食。

臭恶,不食:臭恶亦是食物变质,不食。

失饪,不食:食物煮不熟,或者熟过了,采用不合适的烹饪方法将食物烹坏,都是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不合时令的食物,不食。

割不正,不食:古代肉的切割有一定的规定,割不正,不合割之常度,是失礼的表现。源于失礼,孔子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有些主食要配有一定的佐料,无佐料,主食之味美无法彰表,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肉食虽多,吃的量不超过主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量不同,但喝不过量,不能失态。《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沽酒市脯不食:沽酒,一宿之酒曰酤,刚刚发酵一夜的酒,味道还不鲜美,不食。市脯,街上买来的腊肉。买来的,非自己制作的腊肉不知其原料为何物,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常备姜食,但不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不要隔夜,以免肉坏。肉放了三日,恐怕就要色恶,臭恶,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这里是说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优游自如,寝食以节。《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食而论难,则食不安;寝而言事,则寝不安。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诚敬之心如一。齐,通“斋”。

成长与感悟——

不追求食物的过分饱足,但有着最低的饮食要求,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往人们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追求食物的精细,误!

10.9

席不正,不坐。

成长与感悟——

席不正,本质是位不正,礼不正。

礼在孔子心中,有着至高的崇仰,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10.10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词汇——

杖者出:年龄较大者先出。

傩:旧时在腊月举行的驱疫逐鬼的活动。

阼阶:东面的台阶,古人以东为主人的位置,西为客人的位置。

成长与感悟——

乡人有饮酒与傩,见一张一弛为生活的本真。

乡饮酒礼主于敬长。君子于其举手投足间见修养。

傩,主于礼,近于戏,盛装观之,源于礼。

10.11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成长与感悟——

本章阐述委托人问候朋友以及接受他人问候的情形。依然,循礼与循理,系孔子行为走向的主旋律。

季康子送来药物,孔子拜谢后接受,这是循礼。曰“丘未达,不敢尝”是循理。

10.12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词汇——

厩:马棚。

成长与感悟——

通览《乡党》篇,满目都是彬彬有礼,本章见仁。

人外在的得体与有礼,源于内心的仁爱之情。此章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遥相呼应。

10.13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词汇——

腥:生肉。

熟而荐之:烹熟先供于先祖。

畜:畜养。

东首:首在东,正面对君。

加朝服,拖绅:卧病不能着衣束带,故加朝服于身,引大带于上。绅,大带。

不俟驾行矣:不待车马齐备,先行。

成长与感悟——

记述事君之礼,诚敬、谦恭尽在其中。

10.14

入太庙,每事问。

成长与感悟——

外在的生活方式源于内心的价值认知。

价值认知亦有源泉,生活方式是必要的输入。

始终在礼的浸泽与润染中,夫子动容周旋无不中礼。

10.15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词汇——

无所归:没有负责收殓的人。

于我殡:我来为他举行殡葬之礼。

成长与感悟——

读本章,知孔子深情,但是不矫情。

什么是朋友?真正朋友的内涵在此。

10.16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词汇——

尸:祭祀时代代人受祭的人。

居不容:闲居家中,不必如上朝或祭奠时之威仪肃穆,应顺乎自然,故不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遇到人有丧事,即便是平时非常亲近的人,亦态度变得严肃,以示哀戚同情。狎,亲近而不庄重,是指平常耍闹之人。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看见贵者和乐师,不因关系亲昵与熟络便废礼,一定要表现得有礼貌。冕者,戴礼帽之人,泛指贵者。瞽者,乐师。

凶服者:穿送丧、出殡衣服之人。

式:同“轼”。古代车辆上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看是俯身伏在轼上,其实是车在靠边避让,是有礼的表达。

负版者:穿孝服之人。传统上对此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背负国家图籍之人;二是“负版”应为“负贩”,指做买卖之人;三是指穿丧服之人。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盛馔彰表的是盛情,看似变色而作敬盛馔,实际是在敬一分盛情,在敬人。

迅雷风烈,必变:天上打疾雷,地上刮大风,一定要改变态度。《礼记·玉藻》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敬天之威仪。

成长与感悟——

君子当进则进,该息则息,动静有常,张弛有度。

对人情事变寄以同情,敬人之盛情,敬天之威仪,诚敬无处不在。

10.17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词汇——

升车:上车,登车。

执绥:抓住上车时的绳索。

内顾:回头看。

疾言:快速地说话。

亲指:用手指指点点。

成长与感悟——

本章记述与御车有关的礼节。

端端正正,不快言快语,不指指点点。

车轮滚滚向前,车中的孔子貌,凝固着优雅的定格。

10.18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成长与感悟——

读本章,一幅生动的画面就在眼前。孔子与弟子子路走在山间,不远处有几只野鸡停留在那里。那几只野鸡看到来人,便很机警地飞起来,它们盘旋飞翔一阵,便在远处飞落到了一起。孔子看到这一情景,感叹地说道:“山梁上的这些雌雉,得其时啊!得其时啊!”孔子认为,这些野鸡能够远害避险,能够看到自己所处的形势。这时,子路悟出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也非常感慨,遂俏皮地向它们拱拱手。这批野鸡见状,便振振翅膀飞走了。

这幅画中有着至深的寓意,它涉及“时中”的话题。中不离时,时不离中。一个人的行为离不开自己所处的时空背景,于公于私,乡里朝堂,事下待下,衣食住行,行处坐卧,于一切时中,都是刚刚好。

此章亦与“学而时习之”遥相呼应。知行合一是至高的追求,知行合一贵在知时处中。

坚守价值,追求卓越,一丝不苟,在保持对他人的礼节和尊重中,寻找到的美好生活是愉悦的,是静定,是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