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29

第29章 厥阴病辨证

一、辨脏厥证

肢厥,病在少阴,属四逆汤证。厥阴病手足厥寒故病轻,少阴病手足厥逆故病重。所以,伤寒病人如见有脉沉微,手足厥逆,体肤亦不温暖而觉冷,躁乱不安的,病属阳衰阴盛,纯阴无阳的脏厥证。脏厥证,病在少阴。主治宜四逆汤回阳救逆,厥回脉还则可望有生,反之则死。

二、辨除中证

胃热则消谷善饥,故食欲亢进;胃气虚寒则不能食。中焦虚寒的病人腹中虚冷,无阳蒸化,本当不能纳食,如果突然出现能吃东西的反常现象,这是由于虚阳欲脱,胃气败绝所致,因而病人出现了以强食自救为特征的临床表现,这种病的病名就叫做除中,也就是中气革除的意思。除中证,虽然暂时能食,但亦不过是昙花一现,稍驻即逝,由于其本质是孤阳暴出,回光返照,因而其结果还是难免一死。

《伤寒论》中论及除中者共二条,一是恐为除中,一是除中。如肢厥下利的病人,一般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是恐为除中之证,这里提醒医者临证留心观察,以防其胃气消亡;再就是脉迟脏寒之病,误以苦寒治疗,以寒治阴,则无异于雪上加霜,重伤胃气,因而较前的恐为除中之证为重,故曰除中。病至除中,必死无疑。

张某,男,年过花甲,患胃癌晚期,已30天米粒未入,汤水未进,每天只靠输葡萄糖维持生命。一日,家人急来告曰:今晨病人突然要吃饭,先喝一小碗稀粥,后又吃半小碗挂面,食后静卧不语,不知病人吉凶如何?余即前往家中诊之。见患者仰卧于床上,面色灰滞无华,目中无神,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呼之不应。骨瘦如柴,呼吸微弱,心率缓慢,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余曰:此为除中,病情危在旦夕,速唤亲人守候身边,约2小时后死亡。

三、辨真寒假热厥、利

阳虚阴盛的肢厥下利之病,有内真寒外假热之证,应与寒热兼夹的厥阴病予以区别。如少阴病全身汗出很多以后,而热仍不退,是为阳从外越的假热,阳虚不能敷布四末而四肢痛,厥逆恶寒;寒盛于内,寒主收引而腹内挛缩紧张、下利。

四、辨哕与腹满的治法

伤寒病人邪实内聚、气机壅阻而出现腹满哕逆之玻哕逆有虚有实,虚者胃气衰败;实者邪结。邪结者,必兼腹满。今腹满与哕逆同时出现,当属于邪实所致。哕逆腹满虽然因于邪实,但临证还应进一步分辨其病因,是因于水饮阻窍?还是由于腑实便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病人大、小便的利与不利。

(一)厥阴病热厥证治

厥阴病为伤寒病传变的极期,厥阴也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因而有阴阳胜复之机。热多于寒的为阳气渐复,正能胜邪,病有向愈的趋势;但是,阳气过盛,则又成为厥阴病的另外一种转归,即厥阴热证病变。

《伤寒论》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脉滑为阳气有余,主实热积聚,为里有热;脉滑与厥逆并见,是由于阳邪里热炽盛,壅阻气机,不能畅达于四末,而病手足厥冷,即后世所称的“热深厥深”证。虽病在厥阴,当为外假寒,内真热的热厥证。

治当探寻本质,治其根源。主治以白虎汤(见阳明病篇)直清里热,里热一除,厥逆自还。

伤寒病,脉滑而厥者,为热在里;脉微而厥者寒在里。热厥寒厥,天渊各异,此处全凭脉以辨之。

(二)白头翁汤证治

下利病一般以脾肾虚寒、阳虚阴盛证型多见。因而邪入三阴,多有下利。

但有下利之症兼有口渴欲饮,舌红脉数,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的,则是厥阴病阳复过盛的热利。厥阴热郁湿蒸,下迫肛肠,其下利多为脓血、粘腻,或以里急后重明显,是由于热邪壅塞,使秽恶之物欲急出而不得。因而厥阴下利治以清热燥湿,解毒止利,主以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10克,黄柏6克,黄连10克,秦皮10克煎服方法:以上4味水煎半小时后去滓,日两次空腹服下。本方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平肝止利;佐以黄连清湿热,厚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苦寒收涩、功能止利,合而成为治疗厥阴热利下重的主方。

(三)厥阴病热结旁流证治

厥证多见于厥阴病,也是伤寒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因而也见于《伤寒论》其他经以及《金匮要略》中,因为引起厥的原因相当复杂,而相应治厥的方法也往往各异。回溯《伤寒论》六经篇章:如见肢厥,吐蛔,腹痛烦躁的为蛔厥,主治以乌梅丸;血虚寒滞而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血厥,主治以当归四逆汤;热深厥深,厥逆而脉滑的,主治以白虎汤;厥而心下悸的水厥,主治以茯苓甘草汤;厥阴气机郁滞,阳气不达四末的气厥,主治以四逆散;手足厥冷,邪结胸中而心下满烦,饥不能食的痰厥,主治以瓜蒂散;脉微厥逆,下利清谷,恶寒汗出的脏厥,主治以四逆汤及通脉四逆汤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