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27

第27章 辨厥阴病寒热夹杂证治

(一)乌梅丸证治

中焦脾胃虚寒的人,往往有蛔虫寄生宿居。病至厥阴时,寒极阳生,寒热错杂,上热与下寒并呈,厥与热相争激烈,扰蛔不安,蛔窜胸膈,上犯心包,会使人心烦时作,心中疼热,严重时常吐出蛔虫,痛剧时手足厥冷,或得食即上逆而呕。此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蛔厥病。

与少阴阳气虚衰所致的脏厥相似而实非。蛔厥病(相当于今之胆道蛔虫病),主治以寒温并调、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乌梅丸方。

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附子6克,当归10克,川椒6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黄柏8克。

制服方法:上10味为末,练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次6克,日二次,空腹时服。现临床一般用汤剂。可用上方为一剂量,水醋各半煎成去渣,日服二次。

该方配伍,合酸辛苦温为一剂,寒热补泻并用。古人有蛔虫得酸则止、得苦则定、得辛则下的说法。故知本方乌梅酸能安蛔;川椒辛以制之;连、柏之苦清热止呕;附、桂、辛、姜温阳散寒;当归、党参大补气血,以治正虚。合用可平蛔虫之内扰,调和厥阴之寒热。

由于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调和厥阴寒热、清上温下之功,因而不仅用治蛔厥之病,疗效显著。更是治疗厥阴病寒热夹杂、虚实并呈的主要方剂。而且对于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寒热错杂的久立久泻,用本方治之亦辄能收效,所以仲景谓此方“又主久利”。

阳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热,阴病的共同特点是下利。然而三阴病的下利亦各有特点:太阴病以腹满自利,或吐,食不下;少阴病以下利清谷、汗出厥逆为主;厥阴病下利,其寒利、热利均有,但厥、热并见下利,也常为厥阴病下利的一个特点。乌梅丸所主治的“久利”即是厥、热与下利并见的下利(痢)。

唐某青年,工人。患鼻出血二年多,10余日或半月一发,发作时必先感觉心中烦热,头胀,鼻孔热痒,继而衄血时出。剧时左、右鼻孔都流,量不甚多。

本次发病已20余天,服中、西药物及局部药物纱条填塞压迫,稍止一时,不时仍作。经人引荐来诊:问及既往,先得病时服过西药及“龙胆泻肝丸”,作用不甚明显。有时自以卫生纸填塞、冷水浇额,衄暂时得止。曾在厂外有教服知柏地黄丸的,有处用犀角地黄汤加山栀、蒲黄、柏叶炭的,或效或不效,病情勉强控制,一般不出20天又犯。

笔者诊见患者鼻孔不红不肿,舌色红苔白厚,脉沉弦。证属虚实混杂,寒热兼有。然而沿用何法?处方颇难。经仔细询问,得知病人每次衄血时兼有心胸烦热,胃脘作痛,饮食减少,口苦欲呕等厥阴病寒热错杂之证,因乃试按厥阴病寒热夹杂证治疗,处以乌梅丸加味;乌梅30克,川椒、肉桂、附片各6克,细辛3克,干姜炭、黄连、黄柏、党参、当归各10克,侧柏叶20克,童便50克(饮服)。四剂。

二诊:鼻衄已止,饮食增加,病人欣谓:年余来经常感觉心口热闷难受,现在也觉舒服多了。效不更方,再处以前方四剂。煎服。

两年后访及,得知鼻衄至今未犯。

(二)干姜芩连人参汤证治

病人本为虚寒下利,医者误用吐下之法,致使中焦脾胃受伤,升降失和,寒热邪气互相格拒,而又出现食入即吐之症。朝食暮吐多为寒,食入即吐多为火,所以《金匮》中就有“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但本证不是单纯的火热致吐,而是寒热虚实夹杂合病,是由于虚寒下利误治后,下利更甚,而呕吐弥增。病机是上热下寒,寒热格拒而致上呕下利之证。

主治以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的干姜芩连人参汤,寒热虚实并治,格拒自消,上呕下利之症自愈。

干姜芩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党参各10克。

煎服方法:上4味以水同煎,20分钟后,去滓,日三服。

本方以芩、连泻热于上,则吐逆可除;干姜温中助阳,则下利可止;党参以扶正补胃气,则阴阳升降复常,其寒热格拒自愈。

(三)麻黄升麻汤证治

厥阴病另有一种因误下而成的寒热错杂证,症见: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下利,寸脉沉迟。是为上热下寒、正虚邪陷之证。与前证寒热错杂、上下格拒之证有异。主治以麻黄升麻汤寒热并调,扶正祛邪。可使上下调和,热从汗解而血止利停。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5克,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甘草、白术、干姜各6克,石膏20克。

煎服方法:先煎麻黄去上浮沫,再入余药煎煮,去渣温服。本方以升麻升提内陷的邪热;麻黄发汗;知母、石膏、黄芩、天冬、玉竹润肺清热,止吐血;干姜、白术、茯苓温中止泻;当归、白芍、桂枝和营卫、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是一首从阴引阳,主治寒热夹杂、正虚邪陷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