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26

第26章 辨厥阴病纲领

一、厥阴病主证

厥阴病包括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以及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的病变。病邪入于厥阴,则肝失条达,心包亦受影响,心包之火上炎,而出现上热之证;火不下达,肝肾失于温养而出现下寒症候。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或呕吐、下利等寒热错杂之症为主要表现。

消渴是厥阴病的主证之一,“消”指水分的消失排泄,“渴”指口干渴。消渴是口渴,喝水多,小便也多而渴饮不止。《伤寒论》中的消渴一般多指此而言,这与《内经·奇病论》中的“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以及近现代所论的多饮、多食、小便多、体重减轻的消渴不同。必须明此。

厥阴病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因于病邪及病人体质的关系,或使邪从寒化,或使邪从热化,但多具有手足厥逆的症候,这是由于邪气传至厥阴的时候,邪正斗争激烈,使人体阴阳之气不能贯通和合所致。

二、厥阴病临床特点

厥阴病为六经病的最末阶段,是伤寒病从阳入阴、阴尽阳生之时。此时邪正斗争,阴阳消长激烈,病情表现错综复杂,寒与热互相交炽,虚证与实证互相呈现。病情表现有危重的一面,也有向愈的可能。

厥阴病中,辨别病证性质及其阴阳胜负,以之来推断病情的发展预后,尤为重要。这多从厥阴病所出现的厥与热的胜负方面来观察:厥,即为四肢厥逆,厥多,提示阴邪过盛,表示病情进展;热,即为发热,热多,为正气来复,提示正胜病退。厥阴病时,当仔细观察病人四肢厥逆与发热的演变过程,多以厥与热各自出现时间的长短,作为决诊阴阳胜负的依据。

阴盛则厥,阳盛则厥回发热,因而以厥少热多为阳能胜阴,病为向愈;若厥多热少,是阳气不能抗阴,阳衰阴盛,主病情恶化。

厥阴病虽以热与厥各自的多少来决定疾病的发展转化趋向,但这只是初步的观察方法。厥阴病的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应以厥热相等、阴阳均衡作为厥阴病愈的标准。厥与热各自的太过、不及都为病。如阳气回复,厥阴病愈,而又出现发热不止,或邪热上灼而喉,或邪热下干而便脓血,则又成为阳复太过、阳热过盛,是为病进。因此,病至厥阴时,必须见阳热与厥逆相等,才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病愈之兆。

厥阴经病变虽然复杂繁多,但论述疾病由阳入阴、阴极生阳及阴尽阳复而出现寒热夹杂,甚至阳复太过,出现热证、实证的病变现象,不仅符合自然界事物的物极必反、物穷则变以及阴阳消长的自然运动逻辑,也完全符合伤寒病情演变的发展变化规律。只有明了、掌握厥阴病的阴阳消长、变化,厥热胜负,虚实夹杂的病变规律,才能于临证上把握病机进退,准确分析推断病情预后趋势,方能争取主动以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