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
少阴病,太阳临,反发热,脉见沉,阴转阳。
逆中顺,两经顾,麻附辛,证情缓,甘草寻。
麻黄6克,附子10克,甘草6克。
煎服方法:同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温少阴之里,补正扶阳;麻黄发太阳之汗,解表散寒;细辛助附子温肾补正,助麻黄温经发汗。三味合剂,可于扶阳中促进解表,解表不伤阳气。故能两解少阴、太阳合病之疾。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上方去细辛的辛散,加入甘草的甘缓,为治太、少两感的轻剂。
平素阳气不足的人,或寒邪过重伤人阳气,易致少阴、太阳两感之玻病人见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太阳表证,又有脉沉微细、欲寐、四肢不温等少阴里证,视其病情轻重缓急,酌情以麻黄附子细辛、麻黄附子甘草汤固本散邪,两经同治。但麻黄附子细辛汤其病“始得之”,证势稍急;麻黄附子甘草汤其病已“得之二三日”,证情稍缓。所以治疗时,一以麻黄附子配细辛温经发汗,速去其邪;一以麻黄附子配甘草之甘缓以“微发其汗”,兼顾正气。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麻黄附子汤也由麻、附、草组成,以主治少阴肾阳不足,水气在表,脉沉小等证。因少阴阳气不足,故治以温经助阳;因水气在表,所以解表发汗,本方正是利用麻黄附子这两方面的作用。因而,《金匮要略》的麻黄附子汤与此方作用相同,但主治的病症有异。
赵某,男。一周前洗澡着凉后,陡然咽痛,恶寒不热。经厂医院给予“利君沙”、“喉片”等药治疗5天痛反剧。求治于中医:患者体丰,面色淡白。查看咽部不肿微红,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润。诊得手足不温,脉沉细。此本体质阳虚,外受寒邪。阳虚不耐苦寒,因之服药反重。应当表里两顾,太、少同治:麻黄6克,附子10克,细辛3克,甘草10克,元参12克,大枣4枚,生姜三片。二剂。一剂后,咽痛即轻,二剂服完后恶寒、清涕等症全除。
(二)太阳表邪欲陷少阴证治
太阳经主人身最外一层,在内与足少阴肾互为表里,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今头痛发热的太阳之病,若脉不浮而反见沉象,即为太阳表邪欲陷少阴之候。此证多见于太阳寒邪过重伤阳,致表邪不去,里气已虚,或见于素体阳气不足之人感受外邪或经误治伤正,而形成的正虚邪实之证,这是太阳病向少阴病发展阶段的病情逆转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