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17

第17章 辨少阳

柴胡桂枝汤证治

本方为小柴胡汤、桂枝汤二方合剂而成。以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则微呕、心下支结自解;桂枝汤散外邪,则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自愈。两方合用,太少两经双解。此证以太、少二经的病症均较轻微,故用二方轻量即能治愈。

柴胡桂枝汤由同具调和阴阳的桂枝汤、柴胡汤合并而成,故其不但治疗太、少合病的表里同病,《外台秘要》更以此方治疗阴阳失调、肝木克土的“心腹卒中痛者”。近代更以此方治疗痫证,可知此方调和阴阳、疏理肝脾、扶土抑木之功尤著。

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治

黄芩汤以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合而具有清热止利、和中止痛的作用。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是邪热下利的太、少合病更兼有呕吐,是由于肝热克土,胃气上逆所致,故于上方加入降逆止呕的半夏、生姜。半夏与生姜相合,即为治疗呕吐的名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用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以及心下有支饮所致的“呕家不渴”。因知半夏与生姜合方,其和胃降逆之力尤著。

此证虽然名曰太阳与少阳合病,但其中太阳病轻微,或无外热,是热已迫里。而以黄芩汤清泄里热,则在表之邪自然而解,这也是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采取的治疗方法。

现代之高血压病肝热上逆引起的头痛、头晕、烦闷,每兼有胃气不和上逆的呕吐、食少、睡眠不好等症,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肝胃同治,多有良效。

李某,54岁,女。高血压病4年,经常头晕胀痛,面部发红发热时作。

常服心痛定、降压胶囊等药,症可减轻。近来服上药不效。更出现胃中胀满欲呕、口苦、食欲不思,周身疲乏欲眠。刻诊:血压180/100mmHg,患者体丰高大,面色稍红,自谓除高血压病外素无它恙。按其胃脘痞满不痛,望舌红苔白,脉弦数,寸大有力。诊为肝火上炎,胃气不降之证。然其证情兼挟,以何方才能面面俱到?龙胆泻肝汤可苦寒清热,但欠缺降逆和胃之力,以治此病,恐不能尽善;知柏地黄汤有补阴制阳之功,但于胸闷欲呕、不食等症不宜。彷徨之际,想到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汤本有清肝平肝之功;半夏,生姜相伍为降逆和胃的圣药,若与黄芩汤二方合一,更能降逆平肝,引邪下行,用治此病,庶乎可行。

因处以:黄芩12克,白芍30克,半夏12克,甘草6克,菊花10克,丹参30,牛膝12克,生姜12克。三剂。

二诊:呕吐已止,饮食增加。头已不痛,眩晕减轻。脉象渐趋和缓,血压降至145/85mmHg,再处上方三剂。

一周后访及:头目清爽,眠、食无恙,血压已经恢复正常,病情暂告痊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

伤寒病过程中,常用发汗、泻下等法,其病不解,反伤太阴脾阳,致使水饮停聚不化。邪气传入少阳,邪热与水饮互结,致成水饮停聚、少阳邪气不得透达之证。其表现有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头汗出等症。病为少阳、太阴两经合病。治当标本同治、寒热兼顾。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肝、温脾、祛邪。

本方系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之邪以清肝热;桂枝、干姜、甘草同用,能温脾化饮;牡蛎、瓜蒌根同用,能逐饮开结;因不呕,故去半夏;胃气不虚,兼水饮内结,故去大枣、党参的壅补。组方共奏和解少阳、温脾化饮的功用。是治疗少阳经邪热与太阴经水饮互结不化的一首方剂。

李某,青年,以心下痞满不舒、食少心烦等症,先后就诊于西安数家医院,做“肝功”,“B超”等检查,诊治未果;又按“乙型肝炎”、“肝气郁结”治疗,断续服中、西药治疗年余,收效不甚明显。仍时重时轻,患者渐失去治疗信心。经单位一同事引荐来诊:

诊得脉象沉弦,望诊舌红,苔薄白滑润多津,左侧苔厚。询得寒热间作、恶寒多发热少,不呕。综合脉证,认为其病情确在肝脾,治疗还当从肝脾入手。又寻思此患者早已遍服一般舒肝理脾之方,如果再蹈复辙也不一定奏效。试按“牡疟”论治,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8克,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生牡蛎12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五剂。

二诊:心下胀闷大减,食欲增加,精神亦爽,寒热未发。再处上方五剂。

数月后其同事来诊时告知:服上药后饮食、精神复常停药,至今病愈未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

伤寒误用攻下,则损伤正气,致病邪乘虚内陷,使少阳经气郁滞不舒,生痰化火,殃及心君,往往出现神志病变,诸如胸满心烦、惊悸不安,甚则谵语发狂。全身困重不可转侧,或出现小便不利。病情虽然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但是,此病的病变中心仍以少阳经病为主,兼以痰热内扰、邪气弥漫、三焦阻滞不利。

煎服方法:本方除大黄外,十一味水煎,大黄后下,再稍煎,汤成去滓,温服。

本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小柴胡加桂枝可使内陷之邪外解;龙骨、牡蛎、铅丹镇定安神;桂枝、茯苓与之相伍,可通心阳,化痰饮,并利小便;大黄泻热和胃而止谵语,与前药相配,逐痰泻火之力尤著。因邪热弥漫,故去甘草之缓,以求病邪速去。因而本方共有和解泻热、镇惊安神之功,能治少阳。

四逆散证治

少阳经枢机失运,经气不利,阳气循行受阻,不能达于四末,而出现手足逆冷症。手足逆冷症似少阴病,但无恶寒蜷卧、脉微下利等虚寒阴症;而此手足逆冷亦较少阴病的手足厥逆为轻,多伴有胸胁胀满,舌红苔白,脉弦数有力等少阳经病症。因而,此证实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不达四末所致。宜主治以解郁理枢、理气行滞的四逆散方,气行阳通,四逆即愈。

煎服方法:上4味为末,每服3克,日二次。也可以上方为一剂量,水煎服,日二次。

四逆散有随证加减之法:若兼咳者,加干姜、五味子,下利亦同;兼心悸的,加桂枝;兼小便不利,加茯苓;兼腹中痛,加炮附子;兼泄利下重的,加薤白。

本方柴胡宣阳解郁,以利少阳枢机,使阳气外达;枳实破滞气;白芍柔肝和血;甘草缓中调胃以解郁热,合用有调和肝脾、理气行滞之功。

四逆散为疏肝理脾、行气解郁的祖方。后世的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都是从此方发展而来。

四逆散方配有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血,使其方疏肝理气而不耗损肝阴。此方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今的急慢性肝炎、胆道疾患、阑尾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妇科杂病如痛经、月经失调等病,只要辨属肝郁气滞、肝脾不和之证的,均可应用此方加减治疗,疗效卓著。

王某,女,21岁,胸胁胀痛,不思饮食二天。患者与同事因工作争吵,随即感觉手麻发凉、胸满气急。今见脘腹胀痛,痛处不定,时剧时缓,大便时急,不时觉有气自胸腹下趋肠间,欲便不爽。近日来,试图多进饮食,食后更胀,脉象弦长有力,舌红苔白。辨证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其手足麻凉是因于气机阻滞,阳气不达四末,使得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证与少阴阳虚不温四末的厥逆迥异。治当疏肝理气,宣郁通滞。处以四逆散汤方,以病人兼有里急后重之症,遂遵原方要求加入薤白。方为:醋柴胡、白芍各24克,枳实12克,甘草、薤白各10克。三剂,水煎服。

一剂后,诸症即轻,三剂服完,胀痛等症如失,食饮复常病愈。

《伤寒论》四逆散方后加减法有“泄利下重”一语,应连续起来读,“泄利”,不是指下利,而是指大便。泄利下重,即是大便欲便不爽,感觉腹内肛门坠胀不舒之症。是肝气犯脾,疏泄失常的明证。薤白有通阳,散胸中与大肠滞气之功,合以四逆散标本兼治,故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小柴胡汤方宜忌

小柴胡汤为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能调和寒热,扶正祛邪,主治表里之间之证。《伤寒论》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指出本方治疗应用范围广,只要见有柴胡证的主要见症,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想吐,舌苔白或偏白苔;或呕与发热并见,即可考虑为小柴胡汤的治疗范畴。因少阳病证如“枢”,变动不居,出而为表,入而为里,形迹不定,因而临证上也不可能诸症一一悉具。

尽管该方治病范围广泛,但须注意如邪在肌表,或邪已入里,以及脾胃虚寒的病人忌服。

此外,须注意的是,小柴胡汤作用组成两相兼顾,配方平和,加以适应性广,临床使用率高。但也不能认为本方平和稳妥而盲目滥施,仍应注意辨证施方,方不至殆误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