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18

第18章 辨太阴病治禁和纲领

辨少阳病治禁:

少阳病,邪不在表,所以不可发汗,若误用汗法,病邪不除而耗伤正气,反使邪气内传,损伤心液,则出现谵语等证;病在胸胁而不在腹中,故不可泻下;胃中无实邪,亦不可吐,吐下往往伤及气血,会使心失所养而出现惊惕心悸等变证。

总之,少阳病邪在于表里、寒热、虚实证情之间,或两方面兼而有之,临床病情杂混兼挟。故于治病上,禁忌单一的发汗、泻下、涌吐。应以扶正祛邪、调和少阳法两相兼顾,阴阳并调,这也是仲景治疗少阳病的定法。然而仲景书往往于定法中示有治法,如以柴胡桂枝汤治太、少合病,大柴胡汤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就是立足少阳、兼顾表邪以发汗,或和解少阳、兼顾里实以泻下。这也是《伤寒论》中辨证论治法则的应用体现。

辨太阴病纲领:

太阴包括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并与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相表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主受纳水谷,以降为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升为常。大肠主传导排泄,但离不开肺气的肃降和输布津液。故脾、肺、胃、大肠互相配合,则清阳可升,浊阴得降,精微水液布行。若脾胃虚寒,湿邪阻滞中焦,可出现腹满呕吐、饮食不下、自利、腹中时痛、脉象缓弱等症。太阴与阳明同处中焦,共同完成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分布,从而滋养全身,同为“后天之本”。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其病变往往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前阳明篇就有阳明病因清、下太过,损及脾胃,使病情转向太阴。同样,太阴病若过用温补温燥之剂,或寒湿久郁化热,亦可转为阳明病。太阴与阳明表里联系,虚实两途,不可不予以分辨。

腹痛为阳明与太阴共有之症,阳明腹痛由于实热燥屎内结,其腹必胀痛拒按,痛势剧烈,大便秘结,腹满不减;太阴腹痛是由于脾胃虚弱,寒湿内滞,故腹痛绵绵,痛势亦缓,时痛时止,且喜按或得温痛减,病属虚寒,每兼下利稀保阳明病因于实热,胃火亢盛,是故消谷善饥而能食;太阴病则因于虚寒,脾胃无火以助运化,腐熟消化不力故不欲食。

以此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