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13

第13章 辨阳明病虚寒证治和病证治大法

辨阳明病虚寒证治相关如下:

(一)阳明病误下伤阳转太阴证

阳明病胃热亢盛,胃热则消谷善饥,故虽病在阳明,然病人往往饮食如常。如果阳明病反而不欲食的,是因为胃中虚冷,不能纳谷所致。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二者关系密切病情相互转变,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因而阳明病时,若素体不足或治疗时攻下过早过猛,伤及脾阳而转成太阴病的并不鲜见,阳明病证属实热,太阴病属虚寒。故不可以苦寒攻下之法去治太阴病,若误攻必伤脾败胃而出现哕逆,酿成虚虚之祸。

(二)吴茱萸汤证治

本方以吴茱萸苦辛大热、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主药;合生姜化饮止呕;人参、大枣健脾和中。共成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用。故能治疗脾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

笔者体会:本方忌空腹服用,因其刺激胃粘膜或出现呕吐、或胃中灼热难受、或头痛眩晕等不适。饭后服则副作用较少。

辨阳明病病证治大法: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俱盛,其为病多为邪热炽盛,实热结滞,故临床见证多为实证、热证。邪气传入阳明,邪气虽然亢盛,而正气充足,抗病力亦表现得特别旺盛,因而阳明病的治疗大法自当是以祛邪为主。邪气传入阳明经表,脉象浮数或洪大的,可以葛根芩连、白虎汤等方清解;邪入腑里,脉沉实的,可以承气汤类攻下。阳明病本身热盛汗出,津液外越,因而于临证治疗上不可妄汗或利小便,以免再去竭伤有限的津液,应当以存阴制阳、保存津血为治阳明病的基本原则。但这不是机械不变的,在实际应用当中,有其灵活性。如阳明病在初起时,若兼有脉浮,无汗而喘的,就有用麻黄汤发汗之例,这是表邪未清、疑似阳明证的太阳表证,所以仍可用麻黄汤发汗,先解表邪,表邪解,可再酌情清解里热;阳明病因水热互结下焦,而汗出不多的,仍可以猪苓汤清热利水,此即陈修园所谓的“定法中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