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12

第12章 辨阳明病清利法方治及禁忌

阳明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之证,一般来说多小便自利,如果反见小便不利,兼以渴欲饮水,脉浮或数等症,即为阳明病水热互结之证。小便不利,提示水邪内蓄;脉浮发热,渴欲饮水,主邪热在里。综合脉证,此病由于阳明热邪与水邪内蓄,互结在里,水气不行所致,治宜清热利水育阴,以猪苓汤主治之。

煎服方法:以水先煎四味、去滓,内阿胶烊化后,温服。

本方以二苓、泽泻渗湿利水;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阿胶滋阴润燥,滑利之性不碍清利,其配伍组成非常精妙,合方可使水去热消,津液得顾。

阳明病火热亢盛,最易伤津灼阴,于治疗上最要紧的就是顾护津液,而此处又以猪苓汤利之者何?关于阳明病治以利小便法,先贤柯韵伯于仲景原意可谓心领神会,他说:“猪苓汤是利小便清火而存津液,是治阳明病的权巧法门”。可知此证的症结在于水邪与阳明热结在里,水与热邪不去,阳明之热难退,热不退阳明津液岂能无伤。然而猪苓汤毕竟是利水祛邪之剂,阳明病对病人又最看重津液,因而仲景又于猪苓汤后指出:“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阳明病汗出过多而渴,表示津液已耗伤过多,而非水热互结所致,因而不得妄用猪苓汤复利小便而重伤津液。

猪苓汤与五苓散都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证。但五苓散治疗太阳病小便不利;猪苓汤治阳明病小便不利。五苓散证的“脉浮发热”是因为表邪;猪苓汤证的“脉浮发热”是由于阳明经热外浮,津液不足。五苓散证“小便不利”,是太阳寒邪伤于膀胱,气化不行;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是由于阳明经热与水邪互结在里所致;五苓散证的“渴欲饮水”是膀胱气化不行,津液失布所致,猪苓汤证“渴欲饮水”是由于热盛津伤,病人以引水自救。以此鉴之。

曹某,男,78岁。离休。小便不利,尿血月余。经“B超、造影”检查,诊断为“肾肿瘤”。因年事已高,患者及家人不愿受手术之苦,居家调养。近四、五日来,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加重,有时纯为血尿,腰痛,心烦夜不成眠。邀中医出诊:患者面色黧黑,舌红苔少,小腹膨隆。询得食欲尚可,低热。右肾区叩击痛,小便淋漓有血,有时全然为血,脉象细数。

遂按水热互结,邪热灼阴动血施治,处以:阿胶、生地、滑石各20克,白茅根30克,猪苓10克,茯苓、生蒲黄各12克,泽泻10克,琥珀3克(冲服)。三剂服后,腹满消,小便通,血尿渐少至消失,病人夜能安寐。病情暂告缓解。嘱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