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11

第11章 辨阳明病身体面目发黄证治

一、阳明病发黄证机理

阳明病内热结聚,迫汗外出连绵不断,使得在里的湿热病邪从汗外越,湿热既去,就不会溢入肌肤,而出现身体、面目发黄。因而说,阳明病汗自出伤人正气,但汗自出也是人体自身的一种调节机能,可使引起人体发黄的湿热邪毒随汗外却。所以《伤寒论》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阳明病湿热内壅,热气蒸腾,病人一般表现为多汗,小便自利。若阳明病反无汗出,是湿热内滞,不能外散;小便不利的,也为水湿内滞,不能下行。如果此时再合以阳明内热、湿热交蒸,溢入肌肤就会使身体发黄。《金匮要略》中就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曰“脉沉,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皆发黄”。从此也可看出:阳明病胃热燥盛,每易伤津灼阴;但湿气过盛,与热相合,又易致身体、面目发黄。

发黄的辨证施治,宜首先辨别阴阳。一般说来,阳黄,其色黄鲜明如橘色,发热,脉滑数,舌红,苔黄腻,小便黄赤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畅,腹满烦闷;阴黄,色晦暗如烟熏之状,身无大热,口淡,舌苔滑润,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脉沉或迟。阳黄治宜清泄利下;阴黄忌用下法,治当温阳散寒除湿。

二、阴黄证治

阳明病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清热,或脾阳不足的人,容易内生寒湿,困滞脾胃,阻遏中焦阳气,使脾阳愈显困顿。脾虚湿滞,阻遏经脉,也可出现身体、面目发黄病变,证为寒湿在里,病属阴黄,因而身面发黄,色如烟熏,晦暗无光泽,身无热,口淡,舌苔润滑,口不烦渴,大便稀溏,脉沉或迟。

阴黄病属中阳不运,寒湿在里,故不可攻下。治疗的方法是温阳化湿。

阴黄证治,《伤寒论》中有论无方,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如果脾虚湿阻,小便不利的可用茵陈五苓散(茵陈、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如果脾阳虚甚,寒湿在里,而见小便自利的可斟用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

阳明病,如果脾胃虚弱,中阳不运的,便不能多进饮食,如果强食过饱,脾胃不运,则水谷不化,郁于中焦,必然会上扰心神出现心中微烦。清阳不升而头眩,脾虚水气不化而小便难,腹胀满。病情进展必将水谷不化、湿邪内郁而成谷疸。谷疸虽然也具心烦、腹满,但不是可下之证。究其实由于脾虚中阳不运所致,虽名为阳明病,但严格地讲,实已属太阴病范畴了。《金匮要略》: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可知谷疸的发病之因与饮食有关,所以称为谷疸。病机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力而形成饮食不化,生湿内滞,阻滞经脉,故其治疗方法还是以温中健脾化湿为主。

三、阳黄证治

阳黄证是阳明瘀热与湿邪相聚交蒸,外溢于肌肤,而呈身体面目发黄,色鲜明亮如橘色,腹中微觉胀满,小便不利,烦闷不适,发热口渴。证属湿热郁蒸阳明,主治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若湿热壅滞身体发黄之病证,偏于热盛,以身黄,发热口渴,舌红,心烦等为主的,其治疗也宜有所偏重,主治以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

若湿热黄疸身面俱黄之证,偏于湿盛脾虚的,以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身困乏力,舌苔白滑为主的,当治以五苓散加茵陈,以利湿健脾退黄。

若阳黄证兼有表热,可兼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数等表症,主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泄湿热,宣透表邪。

煎服方法:以水先煎麻黄,待沸,去上沫。再加入诸药,煎服。

茵陈蒿汤以茵陈利小便清热退黄,为治黄疸的要药,也是本方的主药;配以泻火清热的栀子,通利上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再以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大黄清泄瘀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去。合方则使湿热之邪得以前后分消,湿去热除黄疸自退。茵陈蒿汤是张仲景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其退黄效果已被后世临床实践所证实,可谓历试不爽。近代治疗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属“阳黄”者,也多以此三味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疗效确实。关于本方有促进胆汁分泌、排泄,以及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药理研究,也时见诸报端,可见本方剂虽然古老,但在现时临床治病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惟是方中茵陈蒿一味,《伤寒论》原方后注明“先煮茵陈”,而近代多以其属轻清之物,采用后下之法。这与仲景原方煎法相去甚远。笔者为此查阅医籍刊物,发现均于此处或不经意,或避而不谈。至1995年仲秋,在陕西省中医学会主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李宗明等同志对菌陈的药理研究介绍,使此积疑一朝冰释。他们研究发现:茵陈主要成份为挥发油、绿原酸、6,7—二甲氧基香豆素,其中挥发油具有解热作用,后二种成份具有促进胆汁分泌、排泄的作用,同时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促进肝功的恢复。为此,茵陈若为浸剂,其解热作用明显,因其挥发油得以保存;若为煎剂,则挥发油含量降低,后二种成份含量增加,所以利胆作用明显,排泄胆红素、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显著增加。仅此证明仲景治疗阳黄的茵陈蒿汤中茵陈先煎是科学的,而视茵陈为轻清之物,后下入煎分明是欠妥的。或者是茵陈蒿汤三味同煎,也不至于后下使其治病有效成分丧失。

因此,茵陈于临床应用中正确的煎煮方法是:如欲用茵陈解表退热,当采用后下;如用治胆囊炎、胆结石以及黄疸等肝胆疾病等,先煎或与它药同煎最好。

栀子柏皮汤以苦寒的栀子清泄内热,以除郁热结气,泻三焦之火由小便而出;黄柏苦寒清热,并能燥湿,两味相和,相得益彰;甘草和中健脾,并防栀、柏苦寒伤胃,使湿去而脾胃不伤。本方为清热燥湿之剂,但偏重于清热方面,故能治疗偏于热盛的湿热黄疸。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为湿热郁结发黄,兼有表邪而设。方以麻黄、杏仁宣肺气以散外邪;连翘、赤小豆、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甘草辛甘相合,调和脾胃。合方有宣散表邪、清泄湿热之功,是一个发表而又兼利湿热的方剂,能使在内的湿热和在外的表邪,随着汗液和小便向外排出。

以上是伤寒发黄的基本治法,发黄与黄疸作为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伤寒论》中于此叙证过简,如欲进一步深究仲景身黄及黄疸的具体证治,还当参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